第一辑 陶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80&run=13

  后李文化时期,今淄博临淄、长清、章丘、邹平等地境内已经有了陶器生产。
当时的陶制品器类简单,造型古朴、单调,陶质松软、烧成温度较低,少数陶器遇
水即溃。以夹砂红陶、红褐陶占多数,主要系深腹平底器和圈足器。
  北辛文化时期,山东境内出现了泥质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和灰黑色陶。陶器的
纹饰有堆纹、压划纹、指甲纹和彩陶,器形有鼎、釜、支座、钵、碗、盆、壶、盘
等。产地主要分布在今滕县、兖州、大汶口和张店等地。
  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陶器生产的分布已相当广泛,主要是在以泰沂山系为发
源地的汶、泗、沂、淄、潍等水系的广大地带。当时制陶技术有所提高。胎质分泥
质、细泥质和加砂,出现了用高岭土制作的白陶和磨光黑陶。晚期已经开始采用轮
制成型,产品一般在900~1000℃以下烧成。
  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制陶业已相当发达,快轮制陶被普遍采用。此期以
烧制黑陶著名,也有少量灰陶、红陶。所制黑陶器物表面大都经过磨光,黝黑温润,
间有凸凹弦纹、镂孔、盲鼻和圆饼饰,有的还有刻划纹、竹节纹。著名的薄壁“蛋
壳”陶,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这一时期山东境内制陶
业分布甚广,从鲁西到渤海沿岸,从黄河北岸到鲁南的许多地方都有生产。
  商周时期以烧造灰陶为主,陶器型制简练浑朴、质地坚实,主要品种有鼎、罐、
缸、壶、盆、豆等。装饰方法仍以刻、划、压、印为主,常见纹饰有粗、细绳纹。
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品种向多样化发展,除日用生活器皿外,出现用灰陶制作的
量器。磨光、暗花、彩绘等装饰方法得到应用推广。制陶业出现了官营和民营两种
手工业作坊,所制器皿刻有文字以区别官营、民营。秦汉时期制陶手工业盛势不减,
大量生产日用生活器皿和随葬明器,出现了用含铅的低温釉和不含铅的“石灰釉”
制作的翠绿釉陶器和褐绿、茶黄色釉陶器。前者多用作明器,后者多用以生产坛、
罐、盆、盒等生活器皿。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今枣庄、淄博、泰安、济宁、临沂、
潍坊等地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窑场。淄博寨里窑在创制青釉瓷的同时,还生产一种黄
色铅釉陶,胎白疏松,釉薄而均匀。唐宋时期出现以青土为原料烧造的细陶器,较
之普通陶器质地细腻,工艺精细。北朝以后,随着瓷器产量的增加,陶器品种逐渐
减少。除保留部分炊具、贮存容器如砂锅、缸、盆、坛、罐外,饮食器具如碗、杯、
钵、盘、壶等,渐被瓷器所取代。新中国成立后,瓷器新品种大量出现,陶器生产
逐渐萎缩。至80年代后期,除部分品种乡镇企业仍有生产外,日用陶器已基本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