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彩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74&run=13

  又名烤花、烤烧,在山东起源于宋代。是将已完成釉上彩绘的陶瓷制品放入窑
炉内,在一定温度下使陶瓷颜料、金水固着于釉面上并呈现出光亮彩色画面的工序。
它是随着釉上彩的出现发展起来的。主要设备是一种火焰不直接接触产品的低温窑
炉。1949年前,窑炉普遍较小,为间歇式圆窑,直径约0.7~1米,高1~1.2米,分
内外两层。内层系用2.5厘米厚的耐火材料围砌成的圆筒,俗称“炉芯”,里面盛
放烤烧产品。外层用耐火材料砌筑。内外层之间和炉底与地面之间均留20厘米的空
隙,以投放燃料,避免火焰与产品直接接触。早期所用燃料为木炭,窑内温度约
650~700℃,传热不好,温差大,产品烤烧后常有过烧或欠火之弊。但建造费用低,
操作简便。30年代省内仅省立模范窑业厂使用。1936年,博山山头希新昌窑厂仿效
此窑结构,将炉芯改用3~4个无底大匣钵(俗称“大号笼盆”)相叠,建成简易烤花
窑,仍以木炭为燃料。30年代末在山头窑业中推广,并逐步将木炭改为焦炭和块煤。
40年代,仅博山地区用此法自行烤花的窑厂和专事烤花的作坊即达百余家,1949年
前后仍有使用。
  1955年淄博瓷厂投产后,建起山东第一条以原煤为燃料、双通道、隧道式瓷器
烤花窑。窑长13米,采用铸铁方笼装载产品,铁笼在手动螺旋顶杠的推动下,通过
窑底上面的瓷球滚动向前输送,经预热、高温、冷却三带完成烤花,每55分钟出一
笼,每笼装5寸碗80个,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从此,淄博陶瓷彩烤工艺
由间歇作业走向连续生产。60年代初推广此技术,并将瓷球滚动输送改为轨道运行。
1973年,博山陶瓷厂建成40米台车式油烧锦窑。1975年全国陶瓷行业推广海成陶瓷
四厂辊道烤花新工艺,淄博瓷厂、烟台瓷厂先后建成油烧辊道烤花窑,山东陶瓷彩
烤工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窑用连续转动的瓷辊作为运载工具,烤烧产品放在
辊子上不断向前运动,经预热、烤烧、冷却完成彩烤,具有不用窑车、入窑出窑简
单、窑体断面小、窑内温度均匀、产品质量高等优点。窑内温度在700~850℃,有
利于降低铅镉溶出量。此种窑实现了贴花、介线、烤花、检验连续化作业,很快为
各地陶瓷厂采用。在此基础上,博山陶瓷厂于1977年建成国内首座双层辊道烤花窑,
产量提高一倍,燃料消耗降低50%。但因排除事故、上下层检修等方面技术措施不
配套,4年后停止使用。此外,省内各地还有少量间歇式电热烤花窑、煤烧简易烤
花窑、连续式电烤花窑及以煤气为燃料的辊道窑。1993年,全省拥有各类烤花窑90
多条(台、座)。其中,主要企业有辊道烤花窑30多条,大型台车式隧道锦窑8条,
铁笼轨道式烤花窑6条,间歇式烤花圆窑2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