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色釉装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72&run=13

  色釉装饰是山东陶瓷传统的装饰方法之一,起源于汉代,当时今淄博、曲阜、
济宁、新泰等地窑场已开始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色彩优美的颜色釉装饰
陶器。釉面通体一色称单色釉,又称一道釉;多色相间称复色釉,或称花釉。常以
习见的自然色彩命名,如酱色釉、豆青、孔雀绿、杏黄釉、茶叶末釉等。也有按发
色金属元素命名的,如镨黄、铜红釉等。按其烧成温度,又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
东汉时期的颜色釉,流行绿色釉。根据淄博市淄川区双沟、寨里和张店区沣水村出
土的绿色釉陶器考证,分为低温铅釉和无铅高温釉两种。前者呈绿色,以氧化铅为
熔剂,铜为着色剂,在750~850℃的低温氧化焰中烧成,呈色鲜艳,但不渗入胎骨,
容易剥落,主要用作明器,实用器皿不多见。因长期埋于地下,表面发生析晶现象,
呈银色,故有人称之为“银釉”。无铅高温釉以钙作熔剂,用铁着色,在1050℃以
上还原焰中烧成,因窑内还原气氛不完全,故呈褐绿色,但不易剥离。北朝时期,
淄川寨里窑制釉技术较高,烧制黄色铅釉陶和青釉瓷。枣庄中陈郝北窑也有青瓷生
产。唐代,磁村窑烧制黑釉、酱色釉及茶叶末釉。茶叶末釉的出现,揭开了山东结
晶釉生产的历史。五代至北宋,磁村窑、博山大街附近窑场推出白釉产品,开白瓷
生产先河。金代,色釉品种增加,出现了棕色釉、雨点釉及近似兔毫釉的花釉和低
温三彩釉。元代,色釉品种骤减,雨点釉、茶叶末釉失传。明至清代,除保留三彩
釉用以生产琉璃瓦外,主要是黑釉、酱色釉。及至清末,茶叶末釉始由博山工艺传
习所艺人陈希龄恢复生产。1936年,山头陶瓷艺人侯相会恢复雨点釉,解放前夕濒
于失传。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色釉装饰发展迅速。50年代末,博山陶瓷厂、淄博
美术陶瓷厂、淄博瓷厂先后恢复、创新单色釉、花釉、结晶釉10余种,如豆青、乌
金、黄花釉、红花釉、茶叶末釉、雨点釉、虎皮釉、云霞釉等。60年代至70年代,
又研制成功深黄、柠檬黄、蓝绿、苹果绿、锦青、天蓝、粉红釉等20余种单色釉和
30多种黑釉系花釉、结晶釉。尤其1973年后,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又研究发掘出一
批中国历史上的名釉,如兔毫、蓝钧、鹧鸪斑、玳瑁、虎皮、豹花、红金晶、金星、
桔红斑纹、绿色斑纹、鱼子蓝、鸡血红釉等,使山东陶瓷的色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80年代进一步研制出棕色无光釉、星点无光釉、碎纹釉、流动釉等新品种,丰富了
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等产品的装饰。除淄博外,烟台、临沂、威海等市
地也生产颜色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