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雕刻与雕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71&run=13

  山东陶瓷雕刻装饰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在泰安、淄博、临沂、枣庄、济宁
等地的遗址中,都出土过这一时期用刻划、手捏和堆贴装饰的陶器。山东龙山文化
时期,刻划、捏塑、堆雕和镂孔装饰技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圆雕作为
立体雕刻工艺品单独出现,建筑陶开始用浮雕装饰。秦汉时期,雕刻工艺得到进一
步发展,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随葬明器制作。北宋至金,工艺水平达到高峰,
形成了雕塑和刻划花两大类装饰。按技法分,雕塑装饰有圆雕、镂雕、浮雕、捏雕,
刻划装饰有刻花、划花、剔花。刻花是用刀具在釉坯上刻出花纹,特点是着力较大,
花纹有层次;划花是用竹签或铁签在施化妆土的坯上划出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剔
花是用刀具在釉坯上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具有浮雕感,然后再在花叶上
刻划出花蕊叶筋。剔出的地子露出胎色或化妆土,具有纹饰饱满、对比强烈的装饰
效果。此期雕塑品制作精致,多采用色釉或釉上彩装饰。元代以后,雕刻工艺衰落,
直至明末,部分技法始见恢复,但制作技术已不及前代。清至民国,雕塑工艺品和
用浮雕装饰的日用品有所增加,石膏模出现后,产量增多,多用于玩具及建筑陶瓷
装饰。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雕刻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50年代
恢复了圆雕、浮雕、镂雕等传统技法,并在博山山头成立工艺美术研究组,制作技
巧和表现手法有显著提高。60年代发展了堆泥、堆釉和捏雕。尤其堆泥装饰的出现,
为生产龙缸、花缸及园林陶瓷开辟了新的途径。70年代后,雕刻工艺得到较快发展,
除广泛用于陈设陶瓷外,部分日用陶瓷亦采用浮雕、捏雕装饰,如罗纹壶、竹节杯、
绳边碗、挂衣架等。1974年,淄博瓷厂从青岛学习引进刻瓷工艺,很快发展成为淄
博高级细瓷、艺术陈设瓷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并形成山东刻瓷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