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干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40&run=13

  山东传统的陶瓷生产长期依靠自然干燥,或阴干于室内,或晾晒于室外,时间
约三五日不等。自明、清以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部分窑厂开始用地炕烘
干,春、夏、秋三季赖日光与风,冬季严寒时则煤烧地炕。此种方法对薄壁产品较
为适用,但对胎厚的产品极易造成废品。
  建国初期,大多数厂家仍沿用旧法。为避免曝晒风吹造成产品损失,部分企业
一年四季在室内用地炕烘干。室内烘干要求厂房宽敞,且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恶
劣。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工艺,1958年轻工业部赴西德考察陶瓷生产后,组织淄博瓷
厂仿制链式干燥器,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因热源和传动部分技术问题久攻不克而失
败。1963年,博山陶瓷厂隧道窑建成投产。翌年,该厂进行以隧道窑余热为热源的
机械传动干燥试验。在博山电机厂工程师王克和的帮助下,当年9月研制成功自动
脱模链式干燥机,泥坯干燥时间由原地炕干燥所需48小时缩短至1小时36分钟,提
高厂房利用率3倍以上,而且半成品质量稳定,解除了工人手工脱模取坯、往返拖
拉板条和脚下烘烤之苦。1965年,淄博瓷厂又在该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改卧式为
立式,提高了热利用率。为了适应连续化生产的需要,1972年,淄博瓷厂在链式干
燥机的基础上,试验成功热气流定位喷射快速干燥,使白坯干燥时间缩短至30分钟,
脱模干燥时间最快达到2分10秒。1976年后,该技术在各厂陆续推广使用。1993年,
全省陶瓷行业拥有各种成型干燥线68条,主要企业的盘、杯、碗类产品成型干燥基
本实现了流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