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制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28&run=13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陶瓷坯、釉料加工方法简单,设备粗陋。山东龙山文化时
期,制备陶泥已采用淘洗、沉淀、踩练和陈腐等方法。汉代以后,发展到槌击、臼
捣、碾压、水漂、脚踩、手揉。此种工艺延续近两千年,直到民国时期仍无多大改
进。建国前,博山、淄川等地制备泥料时,先将原料晒干、捣碎,然后用地碾碾细,
入槽加水,待适宜程度,再把槽内上部所浮极细泥浆漂移至旁边蓄泥池内,经沉淀,
去上层清水,干燥至一定程度后移入泥房,经脚踩和铁锨翻拍,以手搓揉,最后拍
成泥墩,用以制坯。枣庄、临沂等地窑厂也基本采用此法。
  陶釉最早是将原料检选后,置于缸中以水箕法陶洗,去掉料中粗粒和杂质,然
后将所得细料加水反复搅拌,经陈腐后使用。瓷釉制法与其大致相同。硬质原料如
白药石、滑石等,则先行碾碎,然后再与淘洗好的软质粘土混合,经陈腐后使用。
制颜色釉,需先将着色原料碾为细粉,过箩后加入已配制好的釉浆中,充分混合均
匀,陈腐数日后使用。明末,淄川大昆仑有专门加工白药石的碾房,生产白药石釉
浆供博山一带窑厂,各厂进料后再自行配制。
  1931年山东省立模范窑业厂建立后,制瓷原料全部使用机械加工。此系山东当
时唯一使用机器制备坯釉料的厂家。该厂有破碎机2台,轮碾机2台,球磨机4台,
滤泥机2台,以蒸汽机为动力。翌年,山头村资本最大的民营窑厂裕业公司仿效该
厂制法,用电碾、球磨机生产釉料。1935年,烟台胶东瓷业窑场建成投产,坯釉料
制备亦采用机械,时属省内民窑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厂家。1942年前后,又有王悦
增、张赞奎先后在博山山头开办益丰釉厂、华兴长釉厂,半用机械半用手工生产白
釉和化妆土泥浆(又称碱药)供当地窑户。
  建国后,50年代初期,陶瓷坯釉料加工除国营山东窑业厂(原省立模范窑业厂)、
烟台瓷厂(原胶东瓷业窑场)使用机器外,其余仍沿用旧法。1953年,博山山头、北
岭、五龙、福山和淄川渭头河等地,共有大小泥碾64盘,日产泥料约60余吨。釉料
加工大部采用电动。博山地区先后恢复和新建釉、碱厂9家。其中,山头有益丰、
华兴长、惠鲁、裕成、华胜和市联社釉厂6家,神头、秋谷、税务街各有1家,即永
和、永聚、德庆东碱厂。山头6家以生产白釉为主,其余3家碱厂以生产化妆土为主,
兼产釉料,使用设备为电动石碾和球磨机。
  1954年,山东陶瓷行业开始改造旧式制泥设备和工艺,部分国营企业与资本优
厚的私营窑厂陆续改用机器。1958年后,博山、淄川、福山陶瓷厂安装了雷蒙机。
到1963年,淄博市国营企业原料加工基本实现了颚式破碎机、轮碾机、雷蒙机、球
磨机、滤泥机、真空练泥机生产,从此结束了牛拉碾、脚踩泥的历史。临沂、枣庄、
泰安、济宁等地主要陶瓷厂家的原料加工,也全部采用机器。为了根治粉尘危害,
简化工艺,1966年后,淄博瓷厂根据外地经验,将轮碾机干法粉碎原料改为湿法,
由干法一次粉碎一种原料、分别称量配磨,改为一次配料、集中粉碎、管道输送、
砂浆泵控制装磨。此技术在省内得以推广。70年代后,各厂又对整个原料加工工序
进行技术配套,除硬质料仍采用人工检选外,水洗输送、过筛工序全部使用机械,
并增加了强磁除铁。釉料制备,其选料、粗碎、过筛、除铁等工序与坯料制备相同,
所用原料需先分别中碎,然后用球磨机湿法细碎,过筛、除铁、抽真空等。
  1993年,全省陶瓷企业有原料加工设备2489台,其中球磨机844台,真空练泥
机319台,轮碾机、压滤机、泥浆泵等1326台。见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