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259&run=13

新石器时代

  后李文化时期(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今临淄、长清、章丘、邹平等地境内
的先民已开始制作陶器。其陶质粗糙,系夹砂红陶、红褐陶。器类单一,厚拙古朴。

  北辛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400-前4300年)今滕县、兖州、泰安、淄博等地出现
泥质红陶和少量的灰陶、灰黑色陶器,首次出现彩陶。

  大汶口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2400年)今山东境内制陶业分布广泛,主要
集中在泰沂山系和汶、泗、沂、淄、潍水流域。此期出现陶车,开始采用慢轮成型,
用高岭土烧制白陶。晚期出现薄壁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400-前1900年)山东制陶业已独立于农业生产而
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和规模。普遍采用快轮成型,以制作造型优美、薄如蛋壳、漆
黑光亮的薄壁黑陶闻名于世。

  岳石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山东制陶业开始出现印纹硬陶。


  约公元前1700-前1100年今青州、枣庄一带出现原始青瓷。

西周
  约公元前1100-前771年山东地区出现建筑陶生产,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各地仍以生产日用灰陶器和瓦、陶管等建筑陶为主,制陶
业开始出现产品分工。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山东境内出现了作坊集中的制陶手工业。临淄一带生产的
陶器多标有作坊主人的姓名和地址。


  公元前221-前206年今临淄、曲阜一带大量烧制日用陶及建筑用砖瓦。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山东陶塑艺术发达,品种有各种文官俑、武士俑、
骑士俑、宴饮俑及动物陶塑等。
  东汉(公元25-220年)今淄博一带出现低温绿色釉陶器。


  220-265年山东制陶工艺衰退,主要生产日用生活器皿。


  西晋(265-317年)各地制陶生产一度有所发展,泰安、曲阜一带尤盛。
  东晋(317-420年)山东境内战乱频仍,制陶业衰落。临淄一带窑场弃废。

南北朝
  东魏(534-550年)淄川寨里窑、峄县中陈郝北窑、曲阜宋家村、河套村、何家
店一带烧制青釉瓷,山东陶瓷烧造技术完成由陶到瓷的过渡。
  北齐(550-577年)淄川寨里窑青釉瓷质佳量大,以烧制莲花尊独树一帜。


  581-618年淄川、峄县、沂州、泰安、宁阳、曲阜、临沂等地境内窑场均烧造
青釉瓷。


  天宝年间(742-756年)淄川磁村窑盛产黑釉瓷器,开茶叶末釉生产之先河。

五代
  907-960年淄川、峄县一带窑场出现白釉瓷器,并采用高温绿斑彩装饰。


  乾德年间(963-968年)今淄川、德州、峄县、临沂等地窑场兴起,出现白釉黑
花装饰。
  熙宁年间(1068-1077年)淄川颜神店(今博山)窑业日盛,众窑户集资于北岭村
建窑神庙。磁村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烧窑燃料由柴改煤。雨点釉面世。
  大观二年(1108年)淄川一带有窑场数十处,已发展成为山东主要陶瓷产地。


  泰和五年(1205年)淄川磁村窑工艺技术进入鼎盛时期,创二次烧成釉上彩、粉
杠等多种装饰技法。颜神店窑业盛况空前,所产青瓷印花和低温三彩釉独树一帜。
  正大三年(1226年)蒙古军队进入山东,各地窑场大都停产。

蒙古
  中统三年(1262年)世祖忽必烈改变“悉空其人”的政策,各地窑场逐渐恢复。
  至元二年(1265年)颜神店改称颜神镇,由淄川划归青州府益都县。


  至元三十年(1293年)枣庄齐村钓台山一带业陶者甚多,产品销境内外。
  元末,因战乱、天灾,山东地区雨点釉、茶叶末釉及前代优秀技艺失传。著名
的磁村窑一蹶不振。


  成化年间(1465-1487年)薛城(今枣庄市薛城区)中陈郝村有“十桥、九庙、七
十二座缸碗窑”之说,陶瓷业兴盛。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颜神镇窑业空前繁荣,“陶者以千数”,四方商贩辐至。
八陡窑以生产琉璃瓦著称。
  万历年间(1573-1620年)薛城陈郝村陈姓业陶者,因亲属在朝为官被革职而受
株连,陈郝窑业式微。
  崇祯十五年(1642年)淄川大昆仑西山一带发现白釉石(白药石),颜神镇附近窑
场用以制作白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