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釉下彩颜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164&run=13

  釉下颜料是一种适合与坯釉一次烧成的高温颜料,在山东起源于五代至北宋早
期,以淄博、枣庄、泰安一带窑场应用最早。清代以前,釉下颜料采用含有着色剂
的天然矿物与适量的釉料配兑而成,品种不多,多用于单色彩绘。据对淄博磁村窑
绿斑彩考证,绿色颜料是以铜为着色剂。北宋至元,白地黑花使用的黑花料,系用
含铁、锰高的矿物制成,以元代制作水平最高。民国以后,外国陶瓷釉下颜料传入
中国,博山一带窑厂始用进口颜料生产釉下彩瓷。其红色名磁红、蓝色名磁蓝,产
自德国、日本,专供瓷上印花和手绘。1935年,博山山头希新昌窑厂王希曾试制成
功“大火红”颜料。不久,冯延增开办的作坊用红矾钾为着色剂试制成“大火绿”。
从此,山东陶瓷业开始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陶瓷釉下颜料。但至1949年,因受技
术和化工原料限制,生产没有大的发展,所需颜料仍以进口为主。
  1950年釉下颜料恢复生产,有大火红、大火绿两个品种。1953年,淄博专区实
业公司窑业总厂山头分厂画盆工许永昌以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锡为原料试制成功
黑色高温颜料,时称“磁黑”。1955年后,省内进口釉下颜料用量逐年减少。1959
年,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改进传统产品大火红、大火绿、大火蓝,并批量生产,除
供应省内外,还运销河北、山西等省。60年代后期停产。70年代后,随着滑石质细
瓷的出现,淄博瓷厂、博山陶瓷厂分别试制成功釉下锆白、海蓝、浅绿、深绿、茶
色等品种,丰富了山东细瓷釉下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