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雕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117&run=13

  山东陶瓷雕塑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是捏雕、堆雕、镂雕、浮雕
和镶雕。战国时期出现加彩陶俑。汉代达到较高水平。北宋至金,淄博窑、德州窑、
枣庄窑出现大量各种陶塑瓷雕,以淄川磁村、博山大街窑场品种最多。人物雕塑有
男俑、女俑、子母俑、文官俑、武士俑、骑士俑,动物有马、猴、龟、蟾等。或单
施青釉,或白釉上点黑彩,或用素胎;形象丰富,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明清以后,
主要集中在博山一带生产。艺人们继承了前人的艺术传统,逐步形成以民间神话、
现实生活为题材,色釉装饰,技法凝练概括的艺术风格。民国以后至1949年前,博
山一带出现了徐淑泰、冯升谱、范成祥、陈怀慈、侯相会、王瑞吉、周洪田等民间
艺人,主要制作神像、神话人物及小动物,工艺较粗糙,多销民间。
  新中国建立后,制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有所提高。到50年代末,淄博美术陶瓷厂、
博山陶瓷厂的雕塑人员创作出《太白醉酒》、《牛郎织女》、《诸葛亮》、《八骏
马》、《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平鸽》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至“文化大
革命”前,淄博市已形成年产10万件的生产能力,创作生产了许多具有较高思想水
平和艺术水平的新作,产品除销省内外,还销往京、津一带。1966年,淄博美术陶
瓷厂的产品由天津口岸出口。枣庄、临沂、烟台、济宁地区的厂家则因起步稍晚,
只生产造型简单的小动物、人像等,产量较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雕塑品种、质量、产量一度
下降。1973年后开始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发展。淄博陶
瓷雕塑艺术随着新釉色、新材质的出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写实而不腻,
夸张见神态,线条凝练概括,色彩和谐,形神兼备,题材丰富的艺术风格,深得中
外人士的赞赏。自1974年至1993年,共创作生产了500多种雕塑品。有以反映现代
人物为主题的《宋庆龄》、《巡逻兵》、《雷锋》、《白毛女》、《傣族姑娘》、
《重逢》、《阿妹》等;有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白娘子与小青》、《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少林弟子》、《观音》、《飞天》、《蒲松龄》、《张衡》
、《孙武》、《将相和》、《关羽》等;有《斗鸡》、《鹰》、《鸵鸟》、《黄鹂》
、《仙鹤》、《绵羊》、《卧虎》、《双虎》、《大象》、《迷鹿》、《骆驼》、
《长颈鹿》、《立马》、《野牛》等各种飞禽走兽。此外还有以雕塑为主体的各种
台灯、文具、烟灰缸、壁饰等实用工艺品。这些作品,有的充分运用各种花釉的色
彩变幻,或采用素胎,或施釉加彩,或胎中带色,展示了陶瓷制品的材质美。有40
多种作品在全国和国际评比中获奖,50多件产品被国家及省级博物馆收藏,300多
件产品先后赴日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杨玉芳
创作的《宝琴》台灯,陈贻谟创作的《张衡》,被选为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出访的礼品。
  同期除淄博市外,临沂、枣庄、烟台、济宁、德州、菏泽等8个市地,有12家
陶瓷企事业单位建有试制机构或工艺美术车间,研究和生产雕塑产品。临沂瓷厂设
计的龟砚,烟台瓷厂的动物雕塑等,在全国陶瓷设计评比和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上
获奖。
  1993年,省内创作和生产陶瓷雕塑品的主要厂家和单位有淄博美术陶瓷厂、博
山陶瓷厂、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张店陶瓷厂、淄川陶瓷厂、烟台瓷厂、威海
瓷厂、鲁南瓷厂、曲阜陶瓷厂、邹城市陶瓷厂、淄博博山工艺美术陶瓷厂等,总产
量290万件,其中淄博占60%。主要产品有圆雕人物、动物、浮雕艺术器皿、大型
浮雕园林陶瓷、门蹲对狮及以雕塑为主体的实用工艺品,共400余种。有创作设计
人员50余名,著名者有冯乃藻、陈贻谟、杨玉芳、廖政文、冯乃长、江涛、孙启立、
国琴轩等。其中冯乃藻、陈贻谟系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