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111&run=13

  又名油滴釉,古称“滴珠”。起源于宋代今博山大街一带窑场。因釉中布满具
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
黑色的釉面上银星闪烁,大如豆,小如米粒,所制器皿,注入茶时闪金光,盛以清
水放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有奇特的艺术风格。多制作茶具及瓶、尊、钵、
盏等艺术器皿,情趣高雅,被国内外视为名贵瓷器。日本曾把“尺瓶寸盂视为无上
之品,茗瓯酒盏叹为不视之珍”。甚至称“雨点瓷的碎片与金翠同价”。元末失传。
1936年,黑陶艺人侯相会研制恢复,但工艺尚未完全过关,质量远不如传世古品。
后因日本人欲掠夺这一技艺,被迫停止生产。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一系列挖掘和恢
复工作,1959年,侯相会再度恢复生产,并在其弟子李洪昌和技术人员的协力下得
以发扬光大,产品质量超过宋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并出口日本、香港、美国。
1979年获山东省一轻名牌产品称号。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证书。其代表作
有双龙瓶、赤虎瓶、提梁壶、直径0.5米的大盘等。现由淄博美术陶瓷厂生产。其
工艺严格,原料化学组成要求稳定。系取当地一种含铁量高的粘土为主要原料,经
浸泡、淘洗制成釉浆,以蘸、涂法将釉浆挂在胎上,在高温下氧化焰中烧成。其结
晶形式,是利用釉中所含多量铁分,在高温作用下生成铁的熔融物,当窑温下降时
析离出有金属光泽的铁的氧化物晶体。故要求严格控制釉层厚度和烧成制度。此项
技术1984年被列入国家轻工系统第一批科学技术保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