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产量与质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7&rec=40&run=13

    〖烤烟〗〖产量〗〖质量〗〖建国前〗〖建国后〗
  建国前战乱频仍,山东烤烟产量1919年为35万担,1922年下降到7.5万担。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烤烟产量从1935年的80万担,下降到10余万担。自然灾害
较严重的年份有:1934年早霜,1937年大旱、大水,1939年大旱、飓风,1943年10
月中旬低温,1949年冰雹和先旱后涝;还有种子退化、虫灾等,丰年与歉年的亩产
量相差一倍以上。由于大量追施饼肥,烤烟质量一直保持“青州烟”的荣誉。
  图1-2 烟叶扎把形式图
    〖烟叶〗〖扎把〗〖形式〗〖照片〗
  建国后,1951年山东烤烟产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水平,达到128万担。以后经
过农业合作化,实行大规模经营,1956年达到123万亩,产量250万担。是年,实行
粮油统购统销,供应烟农的豆饼每亩减为70斤,出现烟叶熄火。1957年大涝,亩产
量降低1/3;1958年恢复,次年又降,1960~1962年跌入低谷,亩产量只有常年的
1/3,总产量50~60万担。以后努力提高产量,1966年单产突破300斤,总产突破
300万担。但烟叶的内在质量大大下降。上等烟仅占1.4%,青烟高达24%。1967年
上等烟只有0.39%,青烟达到36%。1970年烤烟歉产,亩产不足200斤,烟叶熄火
严重,致使全省乙二级以下卷烟全部倒牌。此后1972年、1977年、1978年又发生烟
叶熄火的质量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烟农、政府、企业相继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提高烤烟产量、质量。
  1981年全省烟叶总产量突破400万担。1982年总产达到647万担,烤烟质量也有
较大提高,上中等烟达到64%,都是历史的新水平。1983年全省压缩烟草种植计划,
又遇歉年,单产下降10%,中上等烟叶只有52%。1984年,采取更新优良品种、调
整种植区划、降低大田密度和留叶数量、增施优质肥料、改革烘烤等一系列措施,
烤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84年上、中等烟比重达到74%。1985年,总产569万担,
全省烟叶上等烟占3.5%,中等烟占71.48%。但烤烟的内在香气一直上不去。
  1986年,开始与烟农签订合同,控制产量,促使提高质量。又遇到百年未有的
大旱,亩产只有260余斤,总产310万担,比上年下降45%。虽上等烟达到6.85%,
超过6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年,但总产量下降,烟叶供应紧张。1987年在继续抓“三
化”种植,主攻质量的同时,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收购工作上的提级、提价、抢购的
混乱局面。收购的上等烟叶比例达到36%,1988年达到47%。经过认真整顿,1990
年恢复正常,上等烟比例为12.8%,在全国收购质量检查时认为合格率90%,这个
比例超过有记载的50年代初的88.8%的历史水平。经过化验烟叶的化学成份分析,
内在质量确实提高很大,主料烟叶已接近世界水平。单位面积产量4年稳定在320~
340斤,总产400万担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