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烘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7&rec=38&run=13

    〖烤烟〗〖烟叶〗〖方法〗〖烤房〗〖烘烤〗
  1914年英美烟公司在坊子试验场建烤房12座,属砖木结构,卧式气眼,三道火
管。火管系铁皮卷制。每房装烟200~300杆,可供3~4亩烟之用。两年后,坊子周
围已仿制此类烤房达102座。由于新建烤房成本较高,烟农很少建造专用烤房。到
1920年专为烤烟用而建造的新烤房只占总数的25%,用住房改建的占15%,烤房兼
作牛马棚的占60%,用时修理,烤后拆除火管。由于铁皮卷制火管成本较高,烟农
逐渐采用土坯代替,因种烟房多系个体方式,烤烟用房因陋就简。有些烟农为了不
设炉道而采用焦炭炉烘烤,1940~1945年间,滕县烟区不少烟农采用此法,每房仅
挂100~200杆,小火期生一个炉子,大火期生二三个炉子,缺点是色泽欠佳,烟筋
不透。
  随着集体生产的发展,炉型逐渐由小改大,火管由三管分别改为四、五、七管,
管壁改用脊瓦和土坯,并加大了进风洞和排气孔,土坯由厚逐渐改薄,以增加传热
速度与热量。为节约新建烤房所需木材,1964年滕县在姜屯公社大彦乡创造了以绳
代木(行条)的绳索挂烟烘烤法。不但节约木材,而且还节省煤炭、棉线、秫秸以及
劳力,深受群众欢迎,被定名为“五省”无木烤烟房。之后,在昌潍地区安丘等县,
示范推广。1973年向全省推广。
  1966年益都县周家和东前德村试验建成“五管倒虹吸”烤炉。之后,又发展为
“悬管暖风炉”,有节省燃料、调温灵活、装烟多等特点,为六七十年代主要炉型,
每房可装烟800~1000杆。同年,临朐县推广了冶源公社迟家庄大队划筋烘烤法,
不但节煤,而且烟叶质量也有所提高。1968年推广的“高温顿火”烘烤技术,至今
仍被广泛采用。
  为了节约烤煤,同时达到炉道升温速度快的目的,1970年滕县对旧式土坯管道
进行了改革,创造了瓦管炉道烤烟法。经加工试用后,不但效果明显,而且提高了
烟叶质量。
  1973年临朐县试验成功的烤烟烧砖炉,不但时间短,升温快而匀,节约煤炭,
而且定色好,同时每炉还可烧砖1200块。向全省推广后,深受群众欢迎。1975年该
县又在冶源镇迟家庄投资4万多元建成大型循环式烤房(即一条龙)一座,试烤成功。
1977年在嵩山乡朱家坡建成堆积烤房四座,其中两座以柴油为燃料,由于投资大和
各种条件的制约而未能推广。
  为改革烟叶土法初烤,1978年省拨给滕县经费1万元,试用红外线烤烟。在组
织人员购置设备后,共试烤7次,烤干率1:5.85,历时68天,平均每次烘烤时间54.
57小时,斤烟耗电量6度强(工业电),因费用较大和效果欠佳而终止了试验。
  1979年临朐堆积烤房正式推广,共建成2000余座。优点是装烟多,调温灵活、
排湿快、烘烤周期短。但因耗电量大,建筑成本高,于1983年停止使用。
  1979年外贸部门从巴西引进烤房图纸,在安丘慈山公社河冶大队改装一座“土
巴西”烤房。该房规格大,排湿通风合理,方便灵活,比普通烤房多装200杆,每
斤烟可节约煤0.1~0.15斤。到1982年已发展“土巴西”6000余座,并向全省推广。
为节约煤炭,费县进行了烤房综合改革,在该县半程乡、聂家村试建了“土陶管”、
“土巴西”、“大暖风”、“太阳能”、“绳索挂烟”五配套的烤烟房。1982年8
月5日,国家经委、国家物资局在该县召开有14个省参加的全国烤烟节煤现场会议,
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的一致赞扬。
  80年代初期,烟叶种植个体分散承包,大型烤房已不适应。于是,烤房又改为
可容200~300杆的小型烤房,有的又恢复到住房改用。在烘烤工艺上,普遍延长了
变黄时间,促进了烟叶质量的提高。至1984年全省青烟率已下降为5.37%,1985年
继续下降到1.12%,达到了全国最好水平。80年代后期,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采取有计划地扶持办法改造烤房,建设标准式的烤房群,同时推广蜂窝煤烤烟
新技术,每斤烟叶节煤0.5斤,提高了烘烤质量,降低了烘烤成本。这项技术已申
报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