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7&rec=24&run=13

    〖移栽〗〖烤烟〗〖种植〗〖时间〗〖方法〗〖密度〗
  烟田实行轮作换茬,一般要求间隔3年,最低2年。移栽季节根据春夏烟生长期
的要求。夏烟在“芒种”后开始至“夏至”前移栽;春烟一般在“谷雨”至“立夏”
移栽。70年代初,春烟曾提早到“清明”移栽,因季节过早,气温过低,烟苗不长,
而推迟到“谷雨”以后。麦田套栽的移栽季节,一般在小麦收割前10天左右开始移
栽。苗床移苗,群众多习惯拔苗,即移栽前将苗床用水灌透,然后拔苗。此种方法
根系受伤,易罹病害,成活率低。50年代后期推广挖垛。60年代推广了临朐的“窝
里放炮施肥法”和“四大移栽法”(即挖大垛、刨大窝、施大肥、浇大水)。此方法,
烟苗还苗快,成活率高,苗壮。移栽期的迟早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麦茬烟,
正值“三夏”大忙季节,往往贻误烟叶移栽季节,为抢时间多不灭茬扶垄而采取平
茬移栽。
  70年代初,全省推行麦田套栽,即在小麦播种前预先留出栽烟行距,在麦收前
10天移栽。还苗后正值小麦收割,从而解决了麦后栽烟过晚的矛盾。同时群众还根
据自己的条件采取春地瓜间烟、花生间烟、碗豆间烟等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对提
高土地利用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烟肥与粮田杂肥并用,降低了烟叶质量。
  移栽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众栽烟习惯为每市亩1000~1300株,
以保持烟田充分通风透光。50年代后期提倡密植,种植密度一般在1300~1500株左
右。60年代至70年代,各烟区则采取高密度种植,一般平原地带1800~2000株,山
丘地带达到2000~2400株以上。60年代还推广了二茬烟的培植,虽然产量有所提高,
但质量严重下降,商品等级结构不适应工业需要。
  为提高质量、改善等级结构,潍坊地区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研究的
结果,于1981~1984年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平原地区由原来亩栽
1800~2000株改为1500~1600株,丘陵地区由原来2000~2400株以上改为1700~
1800株,单株留叶由原来30片改为23~25片。用上述方法配合其他栽培技术使烟叶
的质量有所提高,推广面积逐渐扩大。诸城县林家村烟农丁达芳1985年种烤烟1.87
亩,亩栽1660株,单株留叶18片,共交售烟叶706斤。其中:上、中等烟占87.7%,
下、低等烟占12.3%,青烟只有5斤。亩产377.5斤,均价1.067元,亩产值402元。
实践证明,适当降低密度和减少留叶,对提高内在质量和等级档次,改善等级结构,
能起到良好作用。
  根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多年生产经验,1985年省烟草公司制定《山东省烤烟优
质适产栽培技术规范》,以5万亩烤烟优质栽培开发试验田为样板,推动全省烤烟
栽培技术规范化。1986年与烟农签订合同,规定每亩种植:平原1300株,丘陵1500
株,山区17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