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7&rec=1&run=13

    〖概述〗=〖概况〗〖山东〗〖烤烟〗〖卷烟〗〖生产〗〖烟草〗
  山东省是全国烤烟、卷烟生产的重点省份之一。全省烟草行业主要由烟叶生产、
卷烟工业、烟草贸易三方面组成。
  山东烟叶种植历史悠久。烟叶在全省农业经济作物中所占比重较大。1990年种
植面积达126万亩,总产量达22万余吨,居全国第四位。
  山东卷烟工业也是全国发展较早的省份。中国工业素有“上(海)、青(岛)、天
(津)”之称。青岛卷烟为青岛工业中一大宗产品,已有60余年的历史。至1990年全
省有国营卷烟厂10个,生产卷烟236万箱,居全国第四位。省内市场销售214万箱,
占全国第三位。
  烟草及其制品是高税利的特种消费品,国家实行专卖管理。山东烟草业的发展,
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提供了大量资金。1990年,山东省烟草行业实现利税17.7亿
元,占全国烟草行业利税总额的5.5%。

             一
    〖建国前〗〖概述〗〖生产〗〖卷烟〗〖山东〗〖烟草〗
    〖种植〗〖历史〗〖晒烟〗
  山东省烟草种植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其所著《农桑
经》中对晒烟的种植作了专门阐述。清代中叶,兖州、蒙阴、沂水、临朐、安丘、
栖霞等几个重要产区在省内外已享有名气。兖州晒烟品种“连耳子”、“长脖子”
和“所烟”,是制作鼻烟、雪茄烟的优质原料。特别是“所烟”,叶呈枣红色,香
味浓郁,曾作为清廷贡品。1914年兖州制作的雪茄烟,在赴美国博览会山东物品预
展会上获金牌奖。蒙阴所产晒烟俗称“坦埠绺子”,灰白火亮,吸味芬芳,1915年
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20世纪初,作为卷烟原料的烤烟和卷烟业传入中国。英美烟公司开始在威海孟
家庄和潍县坊子试种美国烤烟。1913年坊子种植烤烟26亩获得成功,继而在潍县推
广。1915年烤烟种植面积达9536亩,1920年为14万余亩。到30年代,山东形成了东
起山乍山、西到辛店的大面积烤烟产区,所产烤烟颜色金黄,灰白火亮,吸味
芬芳,产量占全国烤烟产量的一半左右。1937年达到46万亩、总产3万余吨。胶济
线两翼烤烟交易所比比皆是,而以青州为最。“青州烟”成了潍坊一带所产烟叶的
通称。
  为了防止烟叶霉变和便于储存、外运,英美烟公司于1917~1919年在二十里堡
建成山东境内第一座烟叶复烤厂。1919年民族资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在坊子设立
收购场,并于1924年建成烟叶复烤厂。二三十年代,英美烟公司在山东收购烟叶居
首,占总收购量的50~60%。日籍公司不及10%,华商仅占20%。收购、复烤后的
烟叶,在二十里堡装运,向香港、日本、朝鲜、德国、荷兰、土耳其、埃及、印尼
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二十里堡这个胶济线上的小站,因运输烟叶,每年货运收入仅
次于青岛和博山车站,居全省第三位,因此闻名国内外。
  卷烟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日渐被吸烟者所接受,形成了潜力很大的销
售市场。1923年英美烟公司在青岛建立山东首家卷烟厂。二三十年代,青岛等城市
卷烟销路颇佳,一些富商和小军阀纷纷投资建厂,卷烟业一时蜂起。手工卷烟户则
遍布鲁西南、潍县城乡。在日益增多的大大小小的烟厂的抗衡下,英美烟公司垄断、
独霸山东卷烟市场的局面被打破。五卅运动后,在中国人民抵制洋货的革命浪潮冲
击下,英美烟公司被迫于1934年更名为颐中烟草公司。
  日本侵入山东后,对烟草业实行严格的统制,1938年将日商业务合并,在青岛
组成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和东亚烟草株式会社,采用强行接管或强行入股
的手段,将私营山东烟草公司和崂山烟厂吞并;在济南强行购买私营烟厂,成立了
东亚烟草公司济南工场,企图全面控制山东烤烟的种植、收购和卷烟生产。日军不
断排挤英美烟商在山东的势力,于1942年军管青岛颐中烟草公司和二十里堡烤烟厂。
由于日本侵略者对山东烟草行业的生产、配给、运输和进出口进行“竭泽而渔”式
的掠夺,山东烤烟、卷烟生产每况愈下,多数烟厂濒临倒闭。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解放区自办了一些
烟厂,生产军需卷烟。山东军区办的大鸡烟厂生产的大鸡牌香烟,在中国共产党第
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获得好评。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城市,二十里堡烤烟厂变为兵营。1946年
烤烟种植面积下降到8万亩,总产量降至6500吨,不及历史最高年份的五分之一。
青岛东亚烟草公司被卖掉,济南工场改名为济南制烟厂,青岛华北烟草株式会社改
为山东烟草公司,烟叶统制机构青岛支店解散。青岛颐中烟草公司归交英方经营。
全省稍具规模的烟厂有45家,多数集中在济南、青岛、滕县、淄博等地。由于机制
卷烟生产下降,各地私营手工卷烟厂再次复兴。
  1946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新四军转移山东,军办烟厂也随之迁来,
山东境内军办烟厂增至30余处。1946年6月,华东工商部在临朐建立华东烟草公司,
收购经营烟叶。1948年春,部队准备南下,解放全国,军办烟厂全部设备和部分职
工移交地方管理,成立了华东利华烟草公司、兴鲁烟草公司等,为接管改造城市中
的官办、私营烟厂,使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烟酒产销管理局。
华东利华烟草公司改为山东省烟草公司,领导济南、青州、德州、沙河、滕县5个
国营烟厂。12月徐州解放,滕州烟厂迁入徐州接管徐州烟厂。是时全省5个国营烟
厂共有职工1450人。烟叶归山东省大华烟草公司经营。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省烟草公司派沙河烟厂去青岛接管山东烟草公司,
设备并入青州烟厂。这时,英方的颐中烟草公司无心经营,生产急剧下降。为勉强
开工,不得不向青岛市人民政府申请贷款维持。

              二
    〖建国后〗〖1951-1979〗〖山东〗〖烤烟〗〖卷烟〗〖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的烤烟、卷烟生产逐步走上社会主义轨道。
  在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山东烤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由山东省供销合作
社统一经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统配制度。国家实施调整价格、贷款、贷肥等政策,
促使烤烟生产迅速恢复。1951年全省烤烟种植面积已达62万余亩,总产达5.6万吨,
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国家进一步实行“预售饼肥订购烤烟”和“预付定金
订购烤烟”的优惠政策。到1956年,全省烤烟种植面积达123.9万亩,总产12.5万
吨,占全国烤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80%的烤烟供应全国各卷烟厂,
并向苏联、东德、波兰、印尼、荷兰等11个国家出口。最高年出口量达到3.5万吨,
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受到全国烟草行业及世界烟草商的称誉。
  山东卷烟生产,经过恢复、发展和对私营烟厂的改造,卷烟产量稳步增长。英
美颐中烟草公司1952年负债转让,由青岛实业公司接管。次年改为国营青岛卷烟厂,
上收到轻工业部直接管理。至此,山东卷烟企业共计46家(其中国营1家,地方国营
8家,其余为私营)。1953年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河北省临清烟厂,平原省菏泽、聊
城烟厂划入山东省,山东省徐州烟厂划入江苏省。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山东卷烟企业调整为15家(其中国营1家,地方国营8家,公私合营6
家)。此时,山东卷烟产量稳步增长,但档次较低。除国营青岛卷烟厂能生产甲、
乙级烟外,其他烟厂只能生产丙、丁级卷烟。1958年卷烟厂全部下放到地、市管理。
1959年济南烟厂开始生产甲级大鸡、红专牌和乙一级琥珀牌卷烟。青岛卷烟厂生产
月宫(铁盒)、紫罗兰、永春等甲级烟,滕县、德州、临清、菏泽烟厂也开始试制甲
级烟。卷烟总产量达到48万箱,比1949年增长6倍。
  1953年,山东烟草实行产销分开的管理体制,烟叶生产和收购由供销社负责,
卷烟生产由工业部门负责,卷烟制品则由商业部门包销。1959年,省内卷烟销量达
到39万箱,调往省外9万箱,实现税利13030万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5%。
  60年代,山东烤烟、卷烟生产曲折发展。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山东烤烟连续减产,1962年跌到了最低谷,烤烟产量滑
到1949年的水平,连续3年徘徊在二三千吨,致使卷烟产量下降30%。3年调整时期,
14家烟厂经过合并关停,减到7家。由于烟叶匮乏,烟厂大搞原料代用,收购烟秸、
猫儿叶、荷叶、豆叶作填充料。有的低档卷烟掺兑率高达30%以上,严重损害了卷
烟的声誉。因为烟叶质量差,50年代开始生产的甲级烟又被迫停止生产。为尽快恢
复烟叶生产,采取了烟粮套种、增施土杂肥等扩大产量的措施,因而产生了盲目追
求高产的倾向。高产抗病的“金星6007”烤烟品种受到普遍欢迎,种植面积占全省
烤烟种植面积的85%以上。但因其内在品质低、烟叶薄、油润差、香气不足,杂气
刺激性较重,醇化潜力变差,再加烟农过早采摘,青烟比例达20%以上,严重影响
了卷烟质量。
  1964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原由供销、轻工分别管理的烤烟、
卷烟生产,俗称“托拉期”时期。1966年,在潍坊市设立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潍坊烟
叶采购供应部,统一管理山东片烟叶生产经营业务。山东卷烟企业,除青岛卷烟厂
直属中国烟草公司天津分公司领导外,建立了总厂体制。济南卷烟厂为总厂,直属
天津分公司。益都、德州、临清、滕县、菏泽卷烟厂为总厂的分厂。总厂将原各家
生产的23个牌号,简化为琥珀、千佛山、鸡牌、天桥、珍珠鱼5个牌号。中国烟草
工业公司统一配方,调配全国烟叶,原料直供到车间,工厂专门搞生产。卷烟产量
1964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逐步上升,
1966年超过历史水平,达到18万吨。
  为支援全国市场,山东卷烟在省内实行限量供应,以增加外调。1962年省内销
量下降到14万箱,省外销量增加到21万箱。1968年外调量增加到40万余箱。同时,
由省外调入卷烟数量大幅度下降,从1959年的4万余箱下降到几千箱,最少年份
1961年、1968年只有200箱。由于卷烟调出量大,调入量小,山东成为卷烟调出省,
自然也慢慢形成了山东人吸山东烟的局面。
  山东烟草行业的技术进步从60年代起步。1969年潍坊地区试种春烟成功,全省
烤烟从此由夏种逐步改为春播。这是全省烤烟种植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卷烟工
业经过研制新的设备,并同国外技术交流,全部安装使用了真空回潮机、打叶机、
旋转切丝机、包装机等,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基本上摆脱了手工操作的局面。
  1969年7月,中国烟草工业公司解体,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卷烟生产开始出现
新的局面,产量达到81万箱。山东烟草利税积累达到3.15亿元,10年增长了1.4倍,
占当年省财政收入的15%。
  70年代,山东烤烟、卷烟生产第二次曲折发展。
  企业下放到省、市、县管理后,全国卷烟生产连续两年增长,1970年末库存增
加2.6倍,山东省卷烟库存也高于正常存量1倍。卷烟生产需要的省外烟叶供应困难,
不得不改变配方牌号,更多地配用省内烟叶。1971年春,省商业部门提出,卷烟因
熄火拒收,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由商业削价处理熄火卷烟,工业改进生产,更换牌号,
当年生产下降18%。以后虽然省内卷烟销量逐年增长,但恢复产量用了5年,恢复
省外销量用了9年。
  为了提高烟叶质量,有关部门对山东各地的土壤、气候等烤烟种植因素进行了
综合调查研究,确定了山东烤烟种植南移的基本方针。即逐步压缩胶济线以北的惠
民、淄博等地的种植面积,开辟和扩大临沂地区烤烟种植面积。1972年临沂地区种
植烤烟1万余亩,到1977年种植22万余亩,1979年达到30万亩,成为仅次于潍坊地
区的第二烤烟产区。该区所产烟叶颜色金黄、富油润性、燃烧性好。1977年全省烤
烟产量超过了60年代,达到18.7万吨,上中等烟叶达到40%,青烟仍占20%。
  1973年,在青岛卷烟厂试制成双马牌混合型甲级滤嘴烟之后,济南、益都、滕
县、德州、菏泽等卷烟厂相继增加和恢复甲级烟生产。卷烟在品种、规格、香型、
包装上日趋丰富。这一时期,各卷烟企业相继扩建改建旧厂房,增加设备,实现了
生产连续化。青岛、济南、益都、德州等烟厂分别建成了生产高档烟的车间,为山
东卷烟上产量、上档次打下了基础。先后有大前门、双马、琥珀、红金、云门、大
鸡牌卷烟被评为省级名优产品,丰收牌卷烟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同时,新建了沂
水卷烟厂和栖霞、兖州雪茄烟厂。卷烟产量1975年突破100万箱,1977年增长到146
万箱,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市场上高档烟仍然供应紧张,低档烟商业库存暴满。
1978年春,因卷烟熄火,又一次更换牌号,削价处理,当年产量下降8%。而新修
订的国家烟叶标准却取消了对烟叶熄火的限制,工商矛盾加深,工业部门要求成立
供、产、销一体的烟草公司的要求未能实现。
  1979年,工业部门普遍建立展销门市部,开展产品自销。10月召开1980年定货
会,开展省外销售。1979年省内卷烟销售量达到112万箱,比上年增长16.5%;卷
烟生产达到148万箱,恢复到1977年水平;全省烟草行业实现利税5.5亿元,占当年
省财政收入的9.5%,10年增长75%。

               三
    〖建国后〗〖1979-1990〗〖概述〗〖山东〗〖卷烟〗〖烤烟〗〖生产〗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烟草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0年,工业部门向省外销售卷烟19.4万箱,工商两家共外调62.5万箱,比上
年增长45%。烟草行业产、销局面的变化暴露了旧经营体制的种种弊端。
  经过几年酝酿准备,全国性的烟草专营机构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2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山东省烟草公司。山东省烟草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性
公司,对全省烟草的生产、收购、加工和市场安排全面负责,实行产供销、人财物、
内外贸统一管理。经过两三年的组建筹备,到1984年全省各分、县公司陆续建立。
1983年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各级烟草公司同时成立烟草专卖局。烟草公
司(专卖局)的建立,是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同60年代成立的烟草公
司相比,职能更加全面。原分属轻工、供销、商业3个部门分别管理的烟草经营活
动,纳入一个系统管理,消除了部门之间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工作磨擦,烟草行业
为国家积累财力的特殊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
  为解决烤烟生产长期形成的重产轻质的问题,1981年春,国家调整了烤烟收购
价格,上等烟叶提高50%,末级烟叶降低20%,平均提高22%。农业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后,烟农积极性更高。是年种烟面积131万亩,总产量20.8万吨,均突
破历史最高水平。由于种烟利大,1982年种植面积达到158.8万亩,又逢丰年,总
产高达32.35万吨,出现收不了、存不下、调不出的局面。为了不失信于民,尽管
烟叶积压,也要收购。1983年为控制烟叶盲目发展,采取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实
行计划内按牌价收购,无计划或超计划部分降价20%收购的办法。是年面积下降到
116万亩,总产21万吨,分别比1982年下降27%和35%。1984年进一步提出烤烟生
产要“计划种植,主攻质量,优质适产”的指导思想,对山东省烤烟种植区域又作
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先后在诸城、青州、临朐、安丘、坊子等地,建立400余亩
的G140、NC82、NC89、G28等良种繁育基地,采取统一供种,逐步实现良种化。根
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1985年制定了《山东省烤烟优质适产载培技术规范》
(试行),以试验田为样板,在品种、栽植密度、测土施肥、成熟采烘等方面,作出
规范性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山东烤烟逐步实现了“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
栽培规范化、管理科学化”。1985年全省种植烤烟165万亩,总产28万吨,上等烟
叶比重达到3.5%,中等烟叶比重由前几年的50%左右提高到71.9%,青烟下降到1
%,供应国内各烟厂14万吨,出口1.5万吨,占全国烟叶出口量的一半。
  卷烟生产的产量、档次连年增长,但高档卷烟仍跟不上改革后的市场需要。国
务院决定从1981年11月20日起,大幅度提高高档烟价格,以调节市场供求,增加财
政收入,提价收入全部上交中央财政。以山东省产过滤嘴宏图烟为例,每小盒零售
价由0.65元,调到0.94元,提高44.6%,全部提价收入占利税总额的24%,销量立
即下降。1982年5月,省烟草公司成立,即着手控制生产,加强销售,是年销售增
长3.5%,生产增长9.5%,年末库存增加1倍。由于在全国烟叶大丰收的定货会上
未买云南烟叶,配方传统习惯又一时未能改变,使1983年山东卷烟生产陷入困境。
市场急需的乙一级以上的卷烟(如大前门、琥珀等)不能生产,传统产品外调减少,
省外市场失去三分之一。1983年全国卷烟生产继续增长,山东下降8%。1984年省
政府拨给外汇500万美元,进口烟叶1800吨。1985年继续进口,省财政又补贴700万
元在云南建立10万亩烟叶基地,收购烟叶1.5万吨,连同分配和工厂自购共购进云
南烟叶2.3万吨,其中上等烟叶750吨,为常年的30倍(国家分配上等烟叶每年25吨)。
1985年卷烟生产达到221万箱,恢复到了1982年的水平,6年间总产量增长48.8%,
市场急需的乙一级烟增长4.4倍,甲级烟增长3.8倍。
  山东卷烟销售在全国是较多的省份。省内销量,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递增。
建国后到70年代,鲁西南、鲁北人均消费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惠民地区为最。
70年代后期,潍坊和烟台两市消费甲级烟比例上升较快,高于其他地市。省内销售
长期形成了鲁西北以销济南、德州两厂的产品多,鲁西南以销滕县、菏泽两厂的产
品多,鲁中、鲁北以销青州烟厂的产品多,胶东以销青岛烟厂的产品多。其他烟厂
的产品多半在本地销售。全省卷烟以青岛、济南、青州3厂的产品覆盖面大。山东
卷烟销往省外,范围很广,重点在江浙两省,大致占山东外调卷烟的50%。1983年
以后,山东卷烟每年外调在40万箱上下,主要市场仍在江浙两省,以销青岛大前门
烟为主,已丢掉的省外市场未能恢复。山东卷烟生产增长部分,均在本省市场消化。
1985年省内市场销烟182万箱,6年增长61.8%。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烟草行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迈开步伐,同国外的
技术交流也广泛开展起来。青岛、济南、青州、滕县、德州等卷烟厂,先后引进中、
高速卷烟机8组、卷接机17组、包装机7组,叶丝、梗丝生产线4条,以及关键部件
和理化检测仪器。1985年签订了《关于乐富门国际公共股份有限公司向山东省烟草
公司及济南卷烟厂无偿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协助的合作协议书》,总额为250万美
元,设计生产出国内高档次的将军牌卷烟。
  1985年,山东省烟草行业实现利税11.2亿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16.7%。
6年增长103.6%,平均每年递增12.6%,但低于1982年。在全国烟草行业的位次从
第二位降到第四位。从建国时起到1985年,37年间共计实现利税127亿元。烟草公
司成立后的1982年到1985年,4年间共计实现利税41亿元。
  1985年末,山东烟草行业上划归中国烟草总公司直接领导,利税收入上划中央
财政。1986年起,全国除山东和浙江两省外,都只上划利润,不上划税金,税金占
利税总额的96%,大头仍留在地方。尽管中国烟草总公司支持利税全部上划的省份,
但烤烟生产需要的化肥差价补贴,省财政不再负担,每年5万吨奖售化肥指标取消
了,云南的烟叶基地合同中止了,各项投入主要靠烟草行业自己。烤烟种植坚持巩
固面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走科技兴烟之路。1990年种烟126万亩,
良种面积达到80%以上,水浇地达到50%,总产量21.3万吨,收购量17万吨,其中
上等烟叶占12.8%,中等烟叶占71%,青烟占0.5%,内在质量提高,基地烟的管
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七五”期间投资5亿元,为1985年固定资产的3倍;使
用外汇2640万元,70%是购买调节外汇,主要改造制丝线和引进中、高速卷接机组,
包装机组。1990年末,全省共有已经安装的中、高速卷接机73组,设备技术水平有
了一定提高,但与省外比,山东的卷接机组只有云南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3.4
%。卷烟产量1988年达到246万箱,1990年又回落到236万箱,居全国第4位。在云
南烟叶供应量减少、进口烟叶减少的情况下,全省努力改革配方,争上档次,用中
等烟叶生产甲级卷烟,1990年甲级卷烟产量达到39.5万箱,5年增长5倍;过滤嘴卷
烟达到63.6万箱,5年增长6.6倍。省外市场销售,1990年完成29.2万箱。省内市场
销售量1990年达到214万箱,5年增长17.6%。人均销量低于全国11%。
  由于烤烟质量和卷烟档次逐步提高,烟草行业利税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长,
1990年山东实现利税17.7亿元,5年增长58%,平均每年递增9.6%。在全国的位次,
从1982年的第二位降到第八位。上划中央财政后5年间,共计实现利税77亿元。
  1982年烟草公司成立到1990年的9年以来,共实现利税118亿元,等于建国时到
1982年32年间实现利税的3.7倍。1949年~1990年,共实现利税2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