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植形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6&rec=14&run=13

    〖栽植〗〖形式〗〖桑树〗〖面积〗〖数量〗〖农田间作〗
    〖散植〗〖临朐〗
  农田间作及散植桑 鲁中南老蚕区历史上有农田间作和散植大乔木桑的习惯,
尤以临朐县最普遍。据1924年统计,临朐县有农田间作桑120余万株,村际之间全
是茂密的桑林,故有“种桑之田十亩而七,养蚕之家十室而九”之说。至1980年,
临朐县农田中仍有8.5万株清代和民国期间栽植的桑树。殷家河村有一棵鲁桑,品
种为小鸡冠,树龄已有380余年,树高7.6米,树冠直径8.4米,1973年春产叶210
斤。据该村农民回忆,30年代年春叶产量曾达690斤。
  图 临朐县粮桑间作
  1970年后,临朐县冶源灌区发展粮桑间作40万亩。纸坊乡小朱堡村10亩农桑间
作田,平均每亩23株桑(其中幼桑10株),1975年春亩均产茧77斤,全年亩产粮食
超过千斤。该县傅家庄菜园边一株8年生的桑树(品种为大鸡冠),1973年产春叶
64斤。

    〖形式〗〖桑树〗〖栽植〗〖面积〗〖数量〗〖方法〗〖沟坡〗
    〖梯田〗〖地边〗〖台田〗
  梯田地边桑 临朐、益都、沂源、博山、淄川、新泰、蒙阴、莱芜、栖霞等县
(市)农民素有在地堰栽桑的习惯。1964年后,沂源、蒙阴和临朐梯田地边桑发展
较快,仅1966年沂源县就在地堰栽桑400万株。至70年代中期,全省约有百万亩梯
田地边栽桑1450万株左右。
  在1960年以前,群众习惯先在地堰边栽植实生桑,二三年后哨接或丁字形芽接
改换良种桑。以后多直接栽植大叶桑(黄鲁为多)。方法是在地边单行穴栽,株距
3米左右,多小乔木养成(主干高1米以上)。栽植后5年内产叶量几乎每年都成倍
增长,6~10年每年递增20%以上,11~15年内每年增长10%以上,13年左右生长
较好的地堰桑,单株产叶量可达30~40斤。1980年,沂源县燕崖乡西郑王庄村的15
年生地堰桑,首创亩产桑叶1734斤(产茧114.8斤),粮食1150斤(其中小麦630
斤,玉米520斤)的纪录。1976年,蒙阴县野店乡新庄村在地边单行栽植湖桑,株
距半米,低干养成,叶量增长较快。1985年,山东农业大学协同该县丝绸公司开始
在当地总结推广这一栽植形式。
  图 沂源县梯田地堰植桑
  台田沟坡桑 菏泽县在山东省蚕研所的协助下,于1966年开始,在以沙土公社
为中心,西起辛集、东至龙■集数十里长公路两侧的台田沟坡及台田边植桑。“文
化大革命”中被刨光。

    〖栽植〗〖形式〗〖桑园〗〖清朝〗〖桑树〗〖面积〗〖产量〗
    〖蚕茧〗〖民国〗〖建国后〗
  桑园 清朝末年省内就有桑园栽植形式。1904年,长山县同利蚕桑场建起了湖
桑园,随之诸城、牟平县也建起了桑园。1915~1931年间,山东省农事试验场(设
济南)、山东省蚕丝劝业场(设益都)、省立蚕业模范讲习学校(设济南)先后建
起了桑园。1920年后,华洋丝业联合会在烟台市、牟平县的屯车夼、广泉寺、凤凰
崖及栖霞县班山等蚕丝试验场建起了桑园。1931年博山县已有桑园1500余亩,均系
穴栽而成,每亩200余株,中干拳式养成(主干高半米左右)。1949年,全省有桑
园8000亩,1957年达到1.9万亩。1958年猛增至3.2万余亩,每亩桑园植桑约400
株,低干拳式养成,至1962年又大部被刨。1971年,泰安县萨家庄大队学习浙江省
桑园快速丰产经验,建起1.5亩湖桑无干(地桑)密植桑园,每亩2000株,当年亩
产桑叶1800斤(产茧122斤),第三年达到亩产桑茧283斤。此后,各地相继出现了
一些无干密植桑园。到1977年,全省已达到38.9万亩(含少量苗圃),分布在100
多个县(市)。1980年前后,受棉花提价等原因的影响,桑园面积迅速减少,为稳
定桑蚕生产,山东省丝绸公司调整全省桑蚕生产布局,确定19个县为山东省桑蚕茧
生产基地,以提高桑园单产和茧质为重点,淘汰了德州、菏泽、聊城、惠民等地区
产量低、效益差的桑园。1983年,全省有桑园17.4万亩,亩产茧量由1980年的56
斤提高到84.7斤,文登、宁阳、临沂等县平均亩产茧量超过100斤,部分桑园亩产
达到200斤以上,个别的超过4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