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6&rec=1&run=13

    〖丝调〗〖生产〗〖古代〗〖概述〗〖山东〗〖养蚕〗
    〖抽丝〗〖织绸〗〖历史〗
  山东养蚕、抽丝、织绸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从青州市苏埠屯商墓中有玉蚕殉
葬证明:早在奴隶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具有相当水平。至周代,齐鲁已是“
千亩桑麻”。桑园的扩大,促进了丝织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齐国,织工以精巧著称,
丝麻织物通行各诸侯国之间,并通过海路输往朝鲜和日本,时称“冠带衣履天下”。
秦、汉以至唐、宋,山东是全国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汉皇室曾在临淄设置“服官”,
管理宫廷所用绸缎的织造,有织工数千,岁费巨万。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汉代
任城亢父生产的丝织品──缣;1971年,在益都傅家村一石墓中,挖掘的8件北齐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线刻石画像,内有商旅驼运图,图中一高鼻深目仆人牵
引骆驼,骆驼身驼成卷丝织物奔赴远方;这都证明远在1400多年前,山东的丝绸已
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唐代社会安定,山东蚕丝业进一步兴盛,丝纺遍布各州,
每年向朝廷贡赋大量绫绢,当时绢分八等,山东所产均为中上,青州的仙纹绫、兖
州的镜花绫、博州的平绸和密州的沲,均为中上等贡品。兖州任城“万商往来”,
东部登、莱二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唐朝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北
宋末年宋室南迁,大批蚕民、织匠纷纷迁徙江浙之地,山东蚕丝业两度遭受破坏,
但仍为北方的重要产区。北宋时,每年所缴贡赋都有绫、绢、绸、绵,其中绫的缴
纳数量占全国同类贡赋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元代棉织业兴起,丝织生产受到严
重冲击。至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蚕丝业又得以复兴,丝绸贸易
日益繁荣。万历年间,周村、临淄、兖州、昌邑等地成了省内丝织品的主要产地和
贸易市场。柞蚕的利用也源于山东。据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光年
间,东莱郡的居民已利用柞蚕制作绵絮。柞蚕的放养技术至明代已日臻完善,崇祯
年间,山东柞蚕绸被誉为“山东绸”。清康熙年间,山东柞蚕的放养、生产技术先
后传到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安徽、辽宁等地,19世纪末又传到朝鲜、
日本、苏联等邻近国家。

    〖清朝〗〖最早〗〖丝织业〗〖发展〗〖机器缫丝厂〗
    〖出口〗〖养蚕业〗〖民国〗〖丝绸〗〖生产〗〖概述〗〖产量〗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使山东丝织业的发展带
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为适应生丝出口需要,李鸿章于1886年在烟台开
办了山东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华丰丝厂。不久,德、日等国商人也纷纷在青岛、
烟台、张店等地设立丝厂和丝局。据1909年统计,仅经青岛港出口的柞丝绸价值
2813974海关两,乱丝头价值206660海关两,合计占青岛港当年出口总额的20.8%。
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养蚕业相继发展,在全省的107个县中有60个县饲养桑蚕。
1910年,全省有散植成龄的桑树3000余万株,约产桑蚕茧40余万担。养蚕业的发展,
引起了官方和民间对桑蚕改良和科学管理的重视。1903年,长山县同利蚕桑场从南
方购进湖桑和改良蚕种,此为省内引进外省桑蚕品种的开端。1904年,山东巡抚周
馥在省城设立农桑总会,于青州设立蚕桑学堂,并创立东益公司,旨在考求新法,
改变养蚕缫丝的旧习。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周村被辟为商埠,成为全省最大的丝绸产地和贸易市
场。民国初年,周村有蒸汽机缫丝厂4家,丝织机2500余台,丝绸漂染作坊60余座。
全省有家庭工业性质的人力机缫丝厂300家以上。周村附近的临朐县,全县9万户,
无一不养蚕。1923年至1928年间,年产茧450万斤,年缫丝4000箱,县内有丝厂300
家。柞蚕在胶东、鲁东南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1920年,全省有柞岚340万亩,年
产柞蚕茧32万担、柞绸150万匹,占全国柞绸产量的8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商在中国倾销“洋布”、“洋纱”、“人造丝”,造成
山东丝价暴跌。1926年,英、法、意等国的人造丝以低于桑蚕丝60%的价格冲击了
周村丝织业。1928年,日本人造丝以更低的价格独占周村市场。至1930年,周村采
用人造丝的丝织机已猛增到1.4万余台,年产人造丝绸300万匹。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人造丝倾销各国,鲁丝外销又严重受阻,丝厂纷纷倒闭。1932年,周
村4家机器缫丝厂全部停工。次年,全省300余家人力机丝厂仅剩160家。日商张店
铃木丝厂趁机垄断了周村附近博山、淄川、莱芜、临朐等主要产地的蚕茧,民族丝
厂遭到排挤,蚕农更深受其害。临朐县茧价由最贵时的每斤1.2元跌至0.2元,全
县四分之一的桑树不得不被迫伐掉。与此同时,山东柞蚕丝织业也因在国际市场竞
争力弱、日本侵占东北茧源被截、柞绸出口受洋行操纵等不利因素而逐渐衰落。据
海关统计,1921年,烟台一埠柞丝绸出口1.85万余担,约值国币1502.36万元,
1933年仅出口2900余担,值国币167.74万元。致使大小50多家绸厂能维持生产者
只有6家,总共45家丝厂仅存5家且未开工。
  对国内蚕丝业危机,民国政府和省政当局虽也曾采取提高人造丝进口关税,堵
塞沿海人造丝走私渠道,发行丝业救济券,颁发蚕桑奖励章程,设立蚕业改良指导
所等措施。但在丝织业为外国资本垄断和机器设备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始终未能起
到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蚕茧原料和丝织业,民营丝厂
大都破产、改业,或沦为日商的加工厂。1941年,日本在周村成立“纤维组合”,
逼迫已经为数不多的丝织业者加入。丝织品出口也得经“纤维组合”许可,民族丝
织业的衰萎于此可知。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遭到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的摧残,山东茧丝生产更加凋敝。至1949年,全省仅生产桑蚕茧2.18万担,桑蚕
丝1吨,柞蚕茧9600担。

    〖建国前〗〖丝绸〗〖生产〗〖概述〗〖蚕茧〗〖政策〗
  胶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为生产自救,支援抗战,于1941年在文登县昆嵛山无
染寺设立了胶东蚕丝改良总场,下设5家分场,指导根据地蚕丝生产。次年又在无
染寺开办胶东蚕丝学校,培养人才。同时,陆续建起了奎丰、大径、宝丰等丝织厂,
根据地各县还成立了生产合作社,生产柞丝大绸、真丝炸药包和军队衬衣绸,除供
当地军民使用外,还经烟台转口上海出口。在民主政府的极力扶持下,胶东蚕丝业
逐渐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蚕茧和丝绸生产的
发展。建国30多年来,山东丝织行业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推广科学技术,
逐步形成了包括蚕茧、缫丝、织绸、印染等行业的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但是,山
东丝织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起有伏,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实行恢复茧丝绸生产的政策,采取推广良种,提倡蚕种
共催,加强技术指导和购销工作等措施,促进了茧丝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全省
年产桑蚕茧4.19万担,为1936年7.74万担的84%;产柞蚕茧5.67万担,已超过
1936年总产2万担的1倍多。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丝绸外销量
大大减少,国内市场的开发又被忽视,致使国营公司在包购包销中收购的丝绸严重
滞销,造成大批产品积压。1953年,国家提出了调整价格,巩固外销,扩大内销,
压缩库存,适当减少蚕茧收购和丝绸加工数量的方针。在贯彻执行中,山东采取了
桑蚕退种、柞蚕杀种、抑价限量购茧、贷款扶持私商购销的做法。由于统筹兼顾不
够,又出现了蚕茧减产过大,秋末丝绸脱销,外贸货源不足,土丝价格上涨,私商
获取暴利的情况。经过总结经验,1954年,山东省作出了以互助合作社为中心,大
力发展蚕业生产,积极巩固和扩大现有蚕区,迅速向山区丘陵地带开拓新蚕区的决
定,增设了蚕种场,培育和推广良种。当年,国营公司收购鲜茧3.2万担,土丝
900担,达到当年总产茧量的92%,基本上控制了茧丝市场,厂丝加工量达到总产
量的100%。1956年,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丝织生
产与贸易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57年,全省生产桑蚕丝249
吨、柞蚕丝238吨、丝织品1028万米,并开始出口桑丝绸,改变了建国以来省内只
出口柞丝绸的状况。
  1958年的“大跃进”,山东蚕丝生产推行大计划、高指标,加上生产技术上的
瞎指挥,植桑养蚕遭受了很大挫折。造成蚕病多、产茧少、质量差。加之桑柞权属
不明,又缺乏管理,乱砍滥伐,导致蚕茧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同1957年相比,1961
年全省产桑蚕茧1.28万担,下降81.5%;柞蚕茧0.93万担,下降93.5%。1962
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山东采取以恢复发展柞蚕为主与发展蓖麻蚕、樗蚕并举;
生产队集体栽桑与社员个人栽桑并举;集中成片栽桑与散植桑并举;养蚕以户养为
主集体为辅的方针。明确桑柞权属,把桑柞管理与养蚕固定到户,提高茧价和物资
奖励,并制定了管理制度。经过三年调整,1965年,全省产桑蚕茧2.2万担,比
1961年增长72%;柞蚕茧9.3万担,为1961年的10倍。同时,丝织业向机械化生产
的转变也已基本完成,生产效率提高很大。1965年,全省产丝量为526吨,年产各
类丝织品1207万米。
  60年代后期,栽桑养蚕成了山东多种经营的重要内容,此后,桑蚕生产呈上升
趋势。但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批柞岚被修成“大寨田”改种粮食。70年
代,因发展林果业,又有一些柞岚被辟为果园或改种经济林木,致使柞岚大面积减
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全省尚有可利用柞岚150万亩,但到1975年,
只剩100万亩。随着对外出口的回升形势,1971年5月,在沂源县召开全省蚕业生产
现场会议,会议提出“以发展桑蚕为重点,积极巩固提高现有蚕区,大力发展新蚕
区”,确定昌潍、临沂、烟台、惠民、德州、菏泽、聊城7个地区为重点养蚕区。
1973年,山东省委确定将蚕茧作为专项出口商品,号召全省重点抓好蚕茧生产。
1977年,蚕茧收烘工作归属省供销社管理,省供销社投资逾千万元,在省农业厅、
外贸局等部门的配合下,当年新建桑园14万亩,散植桑2240万株,使全省桑园面积
达到38.9万亩。

    〖建国后〗〖1977-1983〗〖丝绸〗〖生产〗〖管理〗〖机构〗
    〖山东省丝绸总公司〗=〖省丝绸公司〗
  根据桑蚕生产发展的势头,70年代中期曾预测到1980年全省桑茧产量可达50万
担,于是,缫丝工业开始扩大生产能力,到1977年,省内国营缫丝厂有缫丝机1092
台、21500绪,社队缫丝厂到70年代末猛增到130多家。但1980年桑蚕实际产量为21.
 05万担,远未达到预计数,出现了缫丝工业原料短缺,社队企业与国营企业争抢
原料的局面。社队企业生产的蚕丝质量低、缫折高,又严重影响了出口计划的完成。
为解决省内茧丝绸生产多家管理、产供销脱节、管理失调的矛盾,1981年,山东省
政府决定成立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对茧丝绸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作为改革经
济管理体制的尝试。
  山东丝绸总公司1981年至1983年是农、工、商、贸的松散联合体,但已经发挥
了它作为相对独立经济机构的职能,对全省茧丝绸生产、销售实行有计划的统一管
理。总公司制定了《山东省蚕业生产十年规划》(1981—1990年),对生产布局作
了调整,确定22个蚕茧生产基础较好的县为桑蚕生产基地,提出了山丘地区以地边
桑为主,平原地区以围村桑园为主的植桑发展方向,逐步刹住了全省自1978年开始
的刨桑风,基本上形成了蚕茧商品化生产体系。总公司还通过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
制,改换桑蚕新品种,改桑蚕茧委托供销社代收代烘为自收自烘,改桑蚕茧以茧层
率计价为试样验质计价等办法,使桑蚕茧产量从减产趋势中稳定下来,并逐步回升。
对丝织业,总公司确定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
经营,注重产品质量、产销对路和经济效益。1982年开始整顿缫丝行业,将两家长
期亏损的国营缫丝厂停办,保留10家,由省财政拨出350万元作为一次性补偿,关
停120多家产品质量差、缫折高的社队缫丝厂,保留13家。对保留的企业进行技术
改造,组织对口定点生产,解决了各企业之间争抢原料的问题,缫丝生产趋于稳定,
丝质明显提高。对丝绸印染业则加强技术引进与改造。1982年,省丝绸公司开始从
意大利引进印染设备与技术,并加紧对真丝绸印染后整理项目的研究。三年改革的
初步尝试,稳定了全省丝织生产。1983年,全省产桑蚕茧17.07万担、柞蚕茧7.
 09万担,丝1040吨,丝织品4800万米,工业总产值35266万元,实现利税3412.3
万元。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建国后〗〖1984-1985〗〖生产〗〖管理〗〖体制〗〖丝绸〗
    〖丝绸公司〗〖效益〗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山东省丝绸公
司在松散联合的基础上开始实行贸工农、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实体化
管理(集体企业除外)。至1985年,根据实体化管理的要求,全省丝绸行业共组建
市、地丝绸公司11个,县丝绸公司31个,拥有国营蚕种场23个,丝绸工业企业42家,
蚕丝检验所、丝绸研究所、丝绸工业学校各1处,还形成4个丝绸工业生产基地。省
公司实行实体化管理后,较好地对整个丝绸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基建投资和内销
外贸等进行统一安排综合平衡;有效地组织制种、养蚕、收烘、缫丝、织绸、印染
等多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专业化生产协作;能够从实体化需要出发,按照上级有关
规定及时地调整企业领导班子。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领导、分散管理产生的种
种弊病,克服和避免了多个环节相互脱节和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出现茧丝绸生产比
例协调、稳步发展、内销活跃、外贸增长、经济效益显著的景象,开创了丝绸行业
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1985年,年产桑蚕茧21.47万担,柞蚕茧2.1万担,蓖麻蚕
茧505担;桑蚕丝1026吨,柞蚕丝147吨,绢纺丝824吨;各类丝织品5379万米,印染
丝织品4206万米;丝绸机械866台,其中丝织机850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实现
利税4541万元。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出口贸易,出口创汇3757万美元,比1981年
增长14%,商业销售收入33514万元。各县丝绸公司也由过去的亏损变为盈利。
  建国后30多年来,山东丝绸生产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总的趋势
是在不断发展。今后,只要认真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精神指导生产,
加强管理,改革搞活,重视原料基地建设,解决好原料不足的矛盾,协调好产供销
之间的关系,山东丝织生产必将取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