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56&run=13

  从家庭手工业兴起的山东纺织复制业,长期处于零星、分散和缓慢进步状态。
所用设备的特点是,手工操作,结构简易,效率很低。
  (一)毛巾生产设备。20世纪30年代,山东有毛巾生产厂家70余处,除济南顺和
毛巾厂有3台电力织机外,其余均为木织机。之后,济南华铭毛巾厂经理徐永禄首
先将单幅毛巾机改造为双幅毛巾机,效率倍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局势混乱,城市的复制业基本上处于半停顿状态。
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复制业,零星分散在各解放区,多使用简易木制织机,鲁南军区
分散在沂水、莒南、费县、平邑等地的部分复制业工厂拥有毛巾机68台、织带机17
台、24锭捻线机11台等,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多半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调整、组合,扩大了企业规模,为设备改造创造了条件。
50年代后期,开始向机械化生产过渡。1957年,毛巾企业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
术革命活动中,将大批人力织机改造为动力织机,工人看台面由1人1台扩至1人4台,
台机班产量达到124条毛巾,效率大增。济南毛巾厂技工王世才1957年在人力织机
上安装了木制提花装置(笼头),生产提花枕巾,次年又自制宽幅(400~600针)提花
毛巾织机,被誉为“大跃进创举”。1958年,青岛毛巾厂为适应生产出口浴巾的需
要,将全部42英寸织机改造成84英寸宽幅织机。到1959年底,全省动力毛巾织机已
占全省毛巾织机656台的50%。络经、卷纬、整经等,也多改造为简单动力机械,
漂染工艺亦开始采用脱水机、皂洗机和简易烘房,较大的毛巾厂已基本摆脱了缸棒、
手洗、日晒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70年代中期,山东毛巾行业主机逐步更新为国产
1511(44″)和1515(63″、75″、90″)型织机。之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的经编织机、箭杆织机、染色机、印花机、烘燥机、割绒机、电
脑刺绣机以及相应的生产配套设备。
  (二)床单生产设备。据1958年纺织工业部门统计,济南、青岛、潍坊、烟台等
地织造床单企业共有电力床单机154台。青岛实业棉织厂床单车间,通过技术革新
把旧式手拉脚踏木架织机逐步改造成宽幅动力织机,这是山东生产宽幅床单的开始。
在“五五”尤其是“六五”期间,山东纺织工业把床单生产的发展列入重点规划,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纯棉、涤棉床单进行烧毛、丝光、热定型处理以及印花、后
整理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形成了济南、潍坊、青岛、烟台4条大整理生产线。
  (三)织带生产设备。民国初年,淄博周村人自日本购进新式织带机5台,每机
同时出4~8条织带,并仿造了数百台,织带业随之兴起。至1928年,周村织带机增
至500余台。1922年秋,青岛协成花边厂成立,从日本大阪购进编织机100台(16锭
型),至1925年,16锭型、18锭型编织机增至500台,之后又购进梭织机5台生产袜
带,并在烟台设立分厂(有20台编织机)。济南瑞兴和也在1924年开店生产各种丝边、
裙带、领带等。
  新中国成立后,织带业逐步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几经调整、转产,到70
年代末,山东固定从事织带生产的企业有青岛花边厂、济南织带一厂、济南织带二
厂、枣庄织带厂、聊城织带厂等,但设备无大改进。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
的发展,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的高速钩编机、经编机以及漂印设备等。此时,昌邑
县乡村织带业也迅速崛起,以昌邑台布厂为轴心的饮马镇织带业开始形成,一些村
办织带厂也有1511-44″织带机,全镇约有织带机40台以上,每台织机双层生产,
同时可织拉链带16条,并分别配备了漂炼、丝光、染色、整理设备。
  (四)其他复制设备。除毛巾、床单、织带等主要复制产品外,其他复制品尚有
线毯、棉毯、手帕、台布、围巾、印花包袱等,其设备在初期亦多属木架织机,染
线均为锅煮、缸漂染、盆浆纱、自然晾晒的手工、半手工和半机械化生产方式。后
来逐步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设备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88年末,山东复制业拥有的主机设备有毛巾织机7374台,毛巾被织机4327台,
织带机883台,围巾织机191台,床单织机4327台,手帕织机221台,制线机207台,
棉线毯织机101台。此外还拥有多台配套的高温高压染色机、自动卷纬机及一些后
整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