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55&run=13

  70年代以前,山东复制业尚无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五五”期间,开始注重
加强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先后制订了毛巾、床单、手帕、线带(执行国家标准)、
梭织围巾、线毯及提花织物、台布、茶巾等省级质量标准和一系列操作法、工艺管
理标准、设备维修管理等行业技术管理规范,并通过技术培训、产品设计(包括图
案设计)评比、产品实物质量评比、操作比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等多种形式,促
进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巾的花色品种,逐步由单一漂白毛巾发展到彩条巾、方格
巾、印花巾和少量的枕巾、浴巾等。生产工序大致分为纱线处理、织造和后处理三
段。浆纱一般为人工盆揣、棒打、竿晒,络经、卷纬、整经均为人力摇车,织造为
人力织机,劳动强度较大。漂染则用缸浸、锅煮,然后手洗日晒,商标用木刻印戳
手工打印。仅有个别厂使用动力织机和络纬机。这种状况,到50年代中后期,随着
群众技术革新活动的开展,逐步转向机械化。
  进入70年代中期,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向多品种、中高档发展,工艺技术也
随之革新提高。
  1988年山东毛巾的生产工序、工艺大致如下:
  (一)提花印花织物纱线处理工艺(简称前处理):
  1、提花织物前处理工艺:原白棉纱→精炼→漂白→水洗→脱水→染色→水洗
→脱水→加柔软剂、上浆→脱水→蓬纱→烘干→检验→入库。
  2、染色印花织物前处理工艺:原白棉纱→精炼→漂白(或染色)→水洗→加柔
软剂、上浆→脱水→蓬纱→烘干→检验→入库。
  (二)织造工序工艺:络筒→整经→穿筘→织造→检验。
  (三)后整理工序工艺:
  1、提花织物后处理工艺:缝边→整理(检验、修残)→打包→入库。
  2、染色织物后处理工艺:缝边→退浆→脱水→染色→皂煮→加白→水洗→烫
平→检验整理→打包→入库。
  3、印花织物后整理工艺:缝边→退浆→皂煮加白→水洗→脱水→烫平→印花
→氧化→气蒸→浸泡净洗→皂炼→加白→水洗→脱水→烫平→检验整理→打包→入
库。
  4、割绒印花产品后整理工艺:割绒→平洗→卷染→印花→烘蒸→平洗→洪干
→冲剪→缝边→检验→整理→打包→入库。
  5、割绒毛巾布后加工工艺:割绒→退浆→水洗→染色→(或漂白)→冷温水洗
→皂洗→水洗→烘干→检验→打卷→包装→入库。
  山东床单生产的主要工艺是:漂染纱线→整经、穿筘→织造→烧毛→丝光→处
理→印花(或漂白)→定型→轧光→缝纫→检验→整理→包装。
  山东制线业生产工艺,历代相传“干丝干捻,粉子蓬松”的北方丝线工艺(即
把干捻的丝线用碱水煮炼脱脂,水洗后用土粉蓬条制成)。到明末清初,临清丝线
业沿袭江南“传、打、染、炼、撬”的水线生产工艺(“传”,并条传络;“打”,
水温加捻合股;“炼”,用猪胰子和碱水煮炼脱脂,而后处理酸碱至无性、无杂、
清水为止;“染”,染色;“撬”,用撬桩、撬棍进行伸拉上光加实),其着色牢
固、鲜艳、手感柔和,被称为“清水杭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制线业仍靠手工、半机械化操作,大锅煮染。“一五”
期末,设备开始更新改造,陆续采用先进设备,70年代未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生产。并开始了化纤线的生产。产品由单纯的民间用线扩大到工业用线,原料有纯
棉纱、涤纶、维纶、粘胶纤维等。1988年山东制线工艺大致为:原料→并纱→捻线
→摇纱→丝光→煮炼→漂染(或漂白)→烘干→别光→挑线→络筒→成型→检验→包
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