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学会学术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263&run=13

  建国初期,学会积极参与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和
“五三保全工作法”。
  1952年开始组织研究,挖掘清花、梳棉(钢丝)、浆纱的工艺设备潜力。在缩短
清花流程,改变工艺路线,改进设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梳棉工段工艺入
手研究节约用棉,降低棉结杂质,尔后采用金属针布提高单产,并步成立了专业组
研制高产梳棉机,使梳棉机单产由5公斤提高到25公斤。改进浆纱工段浆缸、烘房
及上浆工艺,提出了海藻胶上浆等学术论文,节约了大量粮食,提高了浆纱质量,
促进了清花、钢丝、浆纱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结加强基础性技术管理的经验。青岛国棉三厂等企业在基础性技术管理及工
艺设备改造方面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会员参与组织交流推广,在国内产生较
大影响。
  50年代后期,在开展搞优级纱、优质布,高速生产、挖潜增产工作中,广大会
员作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并写出了一批有水平的论文。但受“左”的错误影响,一
批领导干部与论文作者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学会会员积极性受到挫伤。
  60年代学会工作主要放在开发新产品上,通过有关会员努力探讨、试制,先后
有一批新产品问世。70年代针对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学会总结了一批具有一定水
平的专业论述。在会员王一华、法永济、周且锦等主持下,举办了管好用好第二代
棉纺设备的“安陆经验学习班”,取得明显成效,15个厂的单产分别提高2.3~3.5
千克,断头率降到50根以内。在测试仪器及喷气布机的研制中取得可喜成果,为此
学会会员秦家浩、李天帮、刘铭芳等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科技成果奖。
  1978年11月学会恢复活动后,省市两级学会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举行小型专业
学术讨论会上百次。1979年,省学会与青岛市学会联合举行了学术年会,收集论文
近300篇,会上交流30余篇。在年会的推动下,广大会员探讨学术,撰写论文的热
情空前高涨。到1980年底,共撰写论文500余篇,向全国选送180余篇,两年内共获
科技成果奖51篇。通过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2年11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与中国棉花学会在泰安联合召开了国产良种原
棉与纺纱性能学术讨论会,山东学会会员提出的对鲁棉一号纺纱性能的探讨实践和
丰富的技术资料,得到与会代表的很高评价。1983年3月,山东纺织工程学会又与
省农学会联合召开了提高山东原棉经济效益和棉麦两熟制学术讨论会,大会收到27
篇论文,对改良山东棉种及原棉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可靠依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1982年开始,山东纺织工程学会联系畜牧兽医学会联合进行“羊毛资源调查”
,历时9个月,基本摸清了山东的羊种、产量、羊毛类别与品级,以及不同羊种、
不同理化性能的羊毛适纺的产品等。会员林善声、金功勤、董佩瑾、法永济等会同
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做了大量分析探讨工作,于1984年7月在威海召开了学术讨论
会,会议沟通了农牧、供销、工业与科研部门的联系,并通过了向领导部门的建议
书,有的建议已被采用。
  1981~1985年,学术活动深入发展,5年共召开学术性会议51次,参加者达
2240人次,共征集论文513篇,向全国推荐交流180篇,在省科协组织的论文评选中
有7篇被评为优秀论文。会员青岛纺织机械厂王刚毅撰写的《环锭细纱机主电机启
动特性与节电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会上发表受到好评。会员山东纺织工学院张
连房撰写的《纺织产品国际标准的表示方法及其理论探讨》,改变了过去的计算公
式,制订出更为精确的新公式,得到了肯定与采用。会员济南纺织局李天邦的“喷
气布机一平、三小、二大工艺”也被新机设计所采用。会员省纺科所陆宗鲁的“三
防树脂”、“洗可穿整理”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间还召开了山东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发展预测学术讨论会,对国外先进技术
及在山东的消化、吸收、移植和老厂技术改造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山东纺织工
业的技术进步和改造提供了方向和措施;召开了装饰布新颖图案设计学术讨论会,
研究了国际流行色的运用,为发展装饰用布提供了信息和方向;纯棉产品学术讨论
会,提出了恢复与开发相结合、设备引进与改造相结合、加强“一条龙”协作及加
强信息和产品科研等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