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职工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253&run=13

  建国前,纺织职工教育大多由工厂工会举办夜校,侧重于文化补习教育。生产
技能则沿袭师徒制,边干边学,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职工文化、生产技能素质均
较低。
  建国后,为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山东省纺织系统加强了对职工的文化、
技术教育。三年恢复时期,山东纺织职工教育的主要任务,放在培养企业急需的初
级适用人才和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的素质上。1951年,青岛首先创办了华东纺织管理
局青岛分局技训班,短期培训政治骨干和初级业务人才。技训班内设党团骨干训练
班、基建班、护士班、会计班、计划班、劳动工资班、保全技工班、纺织班和文化
补习班等。培训对象主要是从工人中提拔的干部、政治业务骨干和技术工人,学习
期限为3个月到半年。此外,还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场
地,举办了保全班。
  1953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青岛分局技训班与济南市中等技术工业学校纺织
科(移至青岛)合并,成立青岛纺织工业学校,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由青岛纺织管理
局代管。主要任务转向培养全国纺织企业工人中提拔的企业中层干部、劳动模范和
业务骨干。先后举办了五届纺织工人干部班(学制为1年半至3年),学员结业后可达
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初级纺织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生产管理知识的轮
班长、车间主任等管理人才。同时设有纺织、电气中专班,计划、财会、工资、保
全等短训班,以提高企业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1957年将原青岛纺织局干部学校并
入该校,学校规模为学员800人。
  1958年至1960年,开展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广泛开
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大跃进”影响下,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生产劳动,打乱了正常
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
引下,纠正了“教育革命”中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纺织教育事业受到了影响和削弱。全省唯一的纺织工业
学校10年中只招收和培养了500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大力兴办的“七·二一”大学,
由于缺乏师资和必要的办学条件,招收的学生又不经过严格的考试,年龄、文化程
度参差不齐,亦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不少的“七·二一”大学办成了
业余短训班或业余学校。当时,在山东省纺织系统所办138所“七·二一”大学中,
共招收学生4772名(毕业4692名),其中全日制(脱产学习)学校47所,学员963人(毕
业912人),共开设16个专业。学制在两年以下的91所,毕业生相当于中专以下程度;
学制在两年以上的47所。毕业生达到大专程度的约占20%,其中青岛纺织机械厂和
青纺医院达到50%以上。1985年,省教育厅对青纺医院工人医科大学(即“七·二
一”大学)医疗专业(学制三年)的83名毕业生重新颁发了毕业证书,承认其大专学
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纺织职工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建立和完善了纺
织职工教育网络,有效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素质。1980年起,全省13个地市纺织系
统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有6个地市纺织主管部门建立了教育科,其他地市都有分管
教育的职能机构,全省有170个纺织企业成立了教育科,大中型纺织企业普遍建立
了三级职工教育网络。各级教育机构配备了热心职工教育事业、懂业务、懂教育的
专职干部和教师。1983年,全省纺织企业有职工教育专职人员747名,比1980年增
长2.64倍,1986年达到2400名。职工教育已分别在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
干部教育和工人培训等方面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