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纺织方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233&run=13

  (一)原棉检验仪器化
  1.建国前,原棉检验主要凭手感目测,准确性较差。1954年“清、钢、浆”(
清花、钢丝、浆纱)会议后,山东纺织工业在原棉检验中开始采用“朱可夫长度分
析仪”、“原棉分析机”等检测手段,对稳定和提高混配棉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2.山东省纤维检验所研制的“Y147型棉纤维偏光成熟度仪”,为国内首创。它
能快速检测,代表性大、系数误差小于0.03,已列为国家标准。获山东省1978年科
学大会科技进步奖。
  3.山东省纤维检验所研制的“Y146型棉纤维光电长度仪”(误差为0.5毫米),
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列入国家标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进步奖。
  4.青岛纤维检验所研制的“BDY-1型化纤白度仪”,可测蓝、绿光反射率,精
度高、重现性好、误差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获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
  5.青岛纤维检验所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仿制的“SIP-1型卜氏束纤维强度仪”,
符合国际标准技术指标要求,达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获上海市科技三等奖。
  (二)混配棉自动化
  80年代以来,青岛、济南、潍纺、菏泽、淄博等地棉纺织企业,开始在制订混
配棉方案中运用微型计算机,以提高工作效率。菏泽棉纺厂的微机总体配棉管理系
统,创造性地运用了“目标整数规划,隐含枚举法”,计算易于掌握,实用后,降
低混棉成本2.5~2.9%,一年可节约32万元左右。该项目1985年1月获中国计算机
用户协会“IBM微机协会”优秀软件三等奖。
  (三)纺纱技术进步
  1.潍坊棉纺厂研制成“清花自动吸落棉与破籽处理联合机”,缩短关车清除落
棉过程,提高了工效,车间含尘量也由5.4mg/m3降至3.3mg/m3,改善
了劳动条件,获纺织工业部(1978~1980年)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2.潍坊棉纺厂的“纺纱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研究”,吸收国内外科研新成果,
前后配套2万锭规模,用自动化、机械化代替手工劳动,降低细纱断头和车间含尘
量,改善了劳动环境,所纺18号(32s)纯棉针织用纱,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
细纱千锭时断头15根,折29号(20s)混合单产42.7千克/千锭时,空气含尘
量2.32mg/m3,件纱用工4.57工。该项研究获1985年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一
等奖,纺织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3.山东纺织科研所与青岛国棉五厂合作,研制的“梳棉新型磨针设备及机上磨
盖板装置”,性能达到瑞士同类设备水平,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纺织
部表扬奖。
  4.济南国棉四厂研制的“梳棉机电子安全装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获
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潍坊棉纺织厂研制的“A272C并条机电子计数”、“自动换筒与条筒运输”,
获山东省(1979~1980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6.青岛国棉五厂在粗纱机上研究采用压力棒牵伸,改善条干均匀度,1981年获
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7.潍坊棉纺织厂研制的“WHA-1细纱机清洁器”,可减轻值车工劳动强度,改
善机台清洁状况,1982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8.潍坊棉纺织厂研制“WN型往复式半自动络筒机”,自动打结速度30个/分,
络筒速度500~700米/分;青岛国棉七厂研制的“QB型单面往复式半自动络筒机”,
自动接头合格率99.59%,劳动生产率提高50~100%。这两项成果均获纺织部(
1978~1980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9.济南国棉三厂和济南市纺织研究所研制的“JN-75型自排风式气流纺加捻杯”
,采用45°凝棉槽,尘杂不易积聚,成纱强力较高,1979年获纺织部优秀科技成果
四等奖。
  10.山东纺织工学院研制的“YJ-1弹簧摇架加压测试仪”,1983年获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
  11.山东纺织工学院对涤纶、锦纶喷气变形纱工艺和品种研究,1986年获省科
技进步三等奖。
  (四)准备、织造工序
  1.山东省纺织科研所与青岛第一、第七棉纺织厂及青岛第二纺织配件厂,合作
研制的“G185-1型、G185-2型自动穿经机”,获纺织部(1978~1980年)优秀科技成
果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2.济南市纺织研究所和济南国棉二厂合作研制的“一平、三小、二大”喷气织
机工艺路线,获纺织部(1978~198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3.济南帆布厂研制的砷化钾电子经纬停装置,用于96台喷织机,可以减轻劳动
强度,节约回丝,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