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纺织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193&run=13

20世纪20年代初,伴随山东机器棉纺织业和民间织布业的发展,青岛、潍坊等
地,开始出现了为纺织生产服务的铁工厂、机器厂,产品主要是一般性配件(部件)
和仿制日本产的织布机。
1920年,青岛私营华昌铁工厂和潍县华丰机器厂先后建立,前者专门承揽各纺
织厂的机械修配业务,后者开始仿制日本石丸式足蹬织布机。随后潍县的洪丰、蚨
丰、元丰等11家铁工厂也竞相仿制足蹬式织布机,全县年产量最高达7400余台。
1937年日本侵占山东后,潍县各厂先后停产。青岛利生铁工厂(原华昌铁工厂)
也被日军强制收买,更名为“丰田式”铁工厂。日本投降后,该厂被国民党政府接
收,改名为中纺青岛分公司第一机械厂,主要为各棉纺织厂修复被炸毁的纺织设备,
仅试制少量络筒机和丰田织布机等,并生产部分金属器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纺织设备的生产。1950年,纺织工业部采取统一
规划,在全国实行配套定点生产。青岛纺织机械厂(原中纺青岛分公司第一机械厂)
被定为生产梳棉机和纺织专用电动机的厂家,成为山东纺机生产的最大企业。
为了适应山东纺织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将筹建纺织机械厂
列入“二五”国家建设计划,后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暂停。1964年,将青岛国棉一
厂、六厂、三厂、青岛针织二厂机修车间,就地划出一定场所,先后建立4 个纺织
配件厂,即以生产织布机配件为主的青岛第二纺织配件厂;以生产印染设备配件为
主的青岛第三纺织配件厂;以生产针织设备配件为主的第四纺织配件厂。随后又在
潍坊、周村、高唐设立了3个纺织配件厂。1966年秋, 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在济宁
设立了分厂。这些纺织配件厂,为山东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纺织行业管理体制变更,纺织企业全部下放到市(地区)管理,激发了
地方兴办纺织工业的积极性,纺织专用设备奇缺的矛盾日益突出。1975年恢复省纺
织局的建制后,设立了机械处(后扩大组建为山东纺织机械工业公司),进一步加快
了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主要措施是针对山东农机、民用机械和二轻系
统机械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况,鼓励其转产纺织专用设备;统一定点,分级管理;整
机与配件并重,棉、毛、麻、印染、针织各业专业设备兼顾,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
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及生产技术水平。
从1976年到1980年,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进入发展时期。1976年原海阳县轻工
机械厂转产印染设备。1977年,费县、禹城、周村等纺织机械厂,承担了丝绸设备
制造任务;即墨、寿光、新泰等纺织机械厂承担了黄麻纺织设备制造任务;薛城、
历城、海阳、济南等纺织机械厂承担了成套纱线染整设备制造任务。1978年,昌邑、
益都、海阳、薛城、诸城等纺织机械厂,承担了部分印染设备的制造任务。1980年,
胶南纺织机械厂开始生产梳毛机。至1980年底,山东纺织设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45
个,分布在省内29个市(县),年末职工达1.8万人,当年总产值为1. 03 亿元, 比
1975年增长2.53倍。
进入80年代,各地大办纺织工业,对纺织专用设备的需求猛增,纺机制造业继
续迅猛发展。1985年,根据省计委的安排,在省内组织成套棉纺设备生产,很快形
成了年产30万锭成套棉纺设备的能力。至80年代中期,山东纺机制造企业素质大大
提高,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显著改观,已成为比较完整的行业,产
品行销全国,且有少量出口。
截止1988年,山东纺机制造业列入省计划的企业已有76个,工业总产值 67989
万元,比1980年增长5.6倍。其中纺织系统45个(含青岛纺织机械厂), 工业总产值
49524万元(其中青岛纺织机械厂87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