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麻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151&run=13

山东手工麻纺织业历史悠久。明代棉纺织业兴起以前,在今聊城、德州、泰安、
济宁、菏泽等地麻纺织业已很兴盛,用苎麻织制夏布,用红麻、苎麻及苘麻纺麻线、
打麻绳等十分普遍。手工棉纺织业崛起后,夏布生产逐渐衰落,但麻线、麻绳生产
一直延续下来。
1930年以后,济宁市相继出现了“裕丰”、“永丰”、“华昌”、“文元”等
四家麻袋厂(手工纺经、木机织袋),直至1938年日军侵占济宁后被关闭。1949年 6
月济宁解放后,人民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公营麻袋生产厂济宁建华手工麻袋厂。1953
年该厂因亏损停产,设备并入济宁麻纺织厂。
1950年4月,山东公安厅、青岛港务局、人民解放军27军留守处, 分别和私人
企业主合资,相继开办了远东、北洋和乐农3个麻纺织公司(厂), 其中远东麻纺织
公司系山东用机器生产麻袋的第一家。1952年,这3 个厂合并为国营青岛实业麻纺
织厂。1953年新建的济宁麻纺织厂,在完成560锭纺部设备配套后,奉命停建, 直
到1964年始恢复生产。
进入60年代,山东的麻纺织有了新的发展。从1966年至1970年,先后有即墨、
德州、益都、胶县、临沂、莱西、利津、单县、滨县、临清等10家麻纺织厂兴建。
7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原麻的丰收,促进了山东麻纺织工业的进一
步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突飞猛进。
“四五”期末,市场对麻袋需求量不断扩大,为山东发展黄麻纺织生产提供了
良好的机会。1976年11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在多种经营社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土洋并举”的方针,要求利用本省红麻资源,增加麻袋生产,力争“五五”期间山
东麻袋生产能力比1975年末翻两番,,达到年产4000万条。省纺织局通过统一研究
平衡后,确定在全省10个地区40个县分两批建立40个小型县办麻纺织厂,同时新建
昌邑、即墨麻纺织厂,改造莱西、枣庄麻纺织厂,使其各成为年产400 万条麻袋的
新型企业,从而使山东麻纺织生产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1984年,苎麻南种北移在临沂地区试种成功,随着苎麻种植的扩大,一批苎麻
纺织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1200吨的麻纱生产能力。临沂地区3 个苎麻纺
织厂全部建成后,生产能力可达3000吨。
1986年,东平麻纺厂试验的大麻化学脱胶工艺通过了省级鉴定,次年获第十五
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从此开创了山东麻纺织业生产的新局面。大麻纯纺纱、麻
棉混纺纱、交织布、毛麻混纺精粗呢绒等,先后试制成功,使大麻纤维的利用取得
了新的突破。当年出口麻棉混纺纱1500余吨,受到国家计委、纺织工业部的重视。
截止1988年底,全省有中小型麻纺织厂37家,职工2.66万人,安装麻织机2103
台,形成了能生产供应国际、国内需求的麻袋、麻布和麻纱线等3 大系列产品的麻
纺织行业。1988年产麻袋12321万条,占全国麻袋总产量的13%;出口2495 万条,
占全国麻袋出口产量的20%;年产麻布244万米,麻纱线3247吨, 生产能力居全国
第一位;全年总产值27375万元,创利税27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