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5&rec=129&run=13

  50年代,分散在聊城、潍坊等地从事毛衣生产的私营及合作业户,所用工具简
易,从选洗、梳毛、捻(纺)线到织成毛衣等,全系手工操作,工艺技术落后。
  60年代,山东机器毛纺织业起步,选、洗、和毛以及染整等工艺主要靠土制设
备,梳理、纺捻则利用旧棉纺设备加以改造后用于生产。工艺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仍
属落后,羊毛的洗梳效果均达不到工艺要求,纺纱工序只加捻,不牵伸,因而成纱
质量低劣。
  7年代开始,山东省毛纺织工业通过设备更新改造,陈旧设备陆续为国产定型
设备所代替。
  羊毛的拣、洗及和毛等工序采用LB022式或LB023式联合机及B262和毛机,使羊
毛获得松散、洁净的效果,同时通过增加和毛次数,使羊毛与和毛油混合均匀,从
而确保梳毛机上机工艺回潮在28~30%之间,提高了可纺性。
  用旧棉设备改造的梳毛机,更新为定型的二联或三联式B272(B273)梳毛机,并
配用金属针布,单独成球,彻底改变了纤维梳理不充分、含杂多、条干不匀等弊端。
  毛条针梳采用精梳前三道、后两道;纺部用三道梳箱式,头道开针梳,并附有
自调匀整装置;使毛条出条量差控制在±1%以内。
  纺纱工艺,纺8支以下粗梳毛纱,采用BC582,BC583;粗梳毛细纱机纺8支以上
毛纱用BC584等粗梳毛细纱机;纺20支以上精梳毛纱,前纺末道工序用B456毛纺粗
纱机,后纺用B583精梳毛细纱机;纺膨体腈纶针织绒线(纱)通过BR221、BR231和
BR400牵伸并条,而后用B593精梳毛细纱机。此工艺系无针板牵伸新技术,出条速
为100~250米/分钟。细纱采用锭端加拈,锭速较B591速高10~50%,比单区双皮
圈滑溜牵伸倍数高20~55倍,省内采用24倍左右。另外采用大卷装,管纱重量(净
)800克。由于工艺流程短,可减少用工50%。
  早期毛纺织染整设备,大部利用染纱(线)设备,进行粗梳毛线染色,以土造烘
房吊挂烘干。1972年菏泽毛纺织厂开始采用国产N421染线机、K031烘干机,并增加
MZ309液流染色机,改变了笨重落后的染整工艺。与此同时,山东各重点毛纺织企
业对洗呢、起毛、碳化、缩呢、洗缩等工艺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与改进,其中粗梳
毛织品缩呢剂选择工艺的交流改进以及精梳毛织品采用柔软、漂白处理等工艺,对
提高产品质量,具有良好效果。
  80年代,为适应新产品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需要,山东毛纺织行业开始
消化引进设备技术。1982年,济宁毛纺厂从英国、西德等国引进新型溢流染色机,
烘干定型机等,威海引进西德、日本等国的转筒缩绒机、起剪联合机、烫剪联合机
等,使省内腈纶立绒毛毯质量提高到国内上游水平。80年代中期以来,省内各地毛
纺织企业也陆续采用从意大利、英国、西德、日本等国家引进的绒线染色机、预缩
机、高温定型机、毛毯印花机等新设备技术,促进了山东毛纺织工艺技术的进步,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为不断巩固提高毛纺织工艺进步成果和技术水平,山东毛纺织行业的基础性管
理工作逐步加强。70年代中期在全省开展了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加强技术设备
管理为重点内容的厂际竞赛,相继统一制订粗、精梳毛纺的梳毛、精梳、细纱和织
布等主要工序的挡车操作法,以及粗纺剪毛、起毛操作规程。
  截至1988年,全省先后组织了两届粗纺和三届精纺操作“运动会”,有72%的
参赛人员达到优一级操作水平。还举办了精梳、梳毛、毛织机等保全学习班,为加
强全省毛纺织设备技术管理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全省毛纺织行业推广纺织工业部
举办的“毛纺移植棉纺管理经验学习班”经验的同时,通过加强细纱专件管理,开
展工艺(质量)攻关和改进设备管理等,移植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省毛纺细纱
断头合格率从零开始,逐步提高到40%左右。其间,济宁毛纺织厂效果突出,成为
全国毛纺织产品质量新星企业。1987年,省内推广济宁毛纺织厂质量工作经验后,
全省毛纺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