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家具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83&run=13

  山东家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末,鲁国即出现了著名的工匠--鲁班。沂南
县北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的几案、箱柜图案,其显示的卯榫结构和装饰技术已
有较高的水平。
  据《威海市志》记载,14世纪,威海民间已有了专门制作家具和从事建筑施工
的木匠,以师带徒组成作坊,进行来料加工。(《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版,第184页。)
  清道光九年(1829年),济宁的木货业已有了专门的行业街道和独立的行规。
  1934年,据对蓬莱、德县等23个县的统计,木制家具年产量已达6.78万件,从
事家具生产的近千人。至1935年,山东各县规模较大的木器厂(铺)至少已发展到
174家,年产值约为42.9万元,以济宁、平原、德县、武城所制最为精细。而在广
大农村还散布着大量的兼业木匠。据1935年对山东88个县的调查,这些兼业木匠占
全省总农户的7.8%,他们农忙则停,农闲开工。
  山东城市家具业较农村发达。例如省会济南,1936年已有家具工厂(作坊)163
家,资本约2.67万元,工人及艺徒575名,年产值约22.17万元。当时,在家具制造
业比较集中的山水沟一带,“家家斧锯响,户户木质香。椅桌载道,橱柜塞途”。
(民国二十五年九月,济南市政府秘书处《济南市家具制造业调查统计报告》。)其
兴盛景况可见一斑。素享盛誉的博山大漆家具,因其“严缝细整,油漆光泽”而久
销不衰。但此后由于战乱,市场萧条,家具业处于停滞状态。
  传统木器生产,原料多用东北所产的柏、松、榆木和当地所产槐、杨、柳、椿、
枣、柏、梧桐木。品种主要是桌、椅、床、橱、凳、柜、门窗和大车、锅盖、木勺
等。其工艺皆沿习传统技艺,手工操作,效率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家具业恢复和发展较快。1949年,从事家具生产、经营的
木器铺共有6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木工艺人仍靠锛、凿、锯、斧等工具进
行手工生产。1952年,生产、经营木器的店铺发展到2000余家,从业人员3700多人,
家具产量3.2万件。1953年,建立了一大批木业社、铁木合作社等互助联合形式的
组织。到1955年底,全省木业合作社达1057个,从业人员2.74万人。1957年,全省
有木业社(厂)17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万元。1958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
响,家具业不景气。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家具
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62年,全省木器行业有厂、社(组)221个。其中,年底
开工生产的198个,生产家具51.7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2520.1万元。1965年,全
省有木器厂(社)125个,年产家具94万件,工业总产值2334万元。
  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全省木制家
具产量逐年减少。至1969年,全省家具年产量由100万件减至38.73万件。1972年,
1/4的企业亏损,亏损额达31万元。70年代中期,木材供应紧张,许多企业被
迫停产或转产。1975年,泰安地区10个家具企业就有8个转产,另有1个企业仅留20
名工人维持生产,其他职工放假自谋生路。家具市场供应普遍紧张。济南、青岛、
烟台、淄博等地,家具凭票限量供应。同年,省政府及省二轻局采取措施,提出大
搞木材综合利用,发展刨花板生产,发展金属家具生产。烟台、青岛、济南、淄博
等地市的家具企业率先建立了金属家具车间。1976年,黄县、济南、益都、青岛等
地的家具企业开始建设刨花板生产线。1977年初,全省定点企业17个,设计能力年
产刨花板5万立方米。在此前后,烟台木材工业公司、泰安木器厂等企业,研制、
安装了纤维板成套设备,并于1977年底投产。1977年,全省有家具企业137个,职
工2.21万人,年产家具195.59万件,其中金属家具32.8万件。
  70年代初,政府倡导平原绿化,“桐粮间作”,为拓展桐木资源和发展桐木家
具及桐木制品的出口奠定了基础。
  1978年后,木制家具被列为轻工业部部管产品,山东家具工业发展较快,当年
生产家具208.2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14亿元。1980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
府《关于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指出:“
二轻的家具专业公司要对木制家具和金属家具实行从进料、生产到销售统一经营体
制,所用木材由家具公司从林区直接组织进货。”同年4月,省二轻厅在原生产二
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山东省家具公司。当年,全省家具企业发展到166个,职工2.
91万人,年产各类家具295万件,工业总产值1.78亿元。科研工作开始加强,先后
成立了青岛市家具研究所、济南市家具研究所,有的企业成立了厂办科研组织。
  “六五”期间,全省家具行业共完成科研项目24项,开发新产品、新花色1600
余种,有20个产品获轻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
取得了显著成效。1982年-1985年,先后有25个厂家引进日本、西德、罗马尼亚、
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496台(套),折合人民币1583万元,
新增生产能力60万件。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地市的家具企业通过技术引进、
技术改造,实现了先机械油漆后组装、以锯代刨、以砂代净、单机自动化。5年间,
全省家具行业完成基本建设和技术引进投资达6429万元,初步建成了一批拥有先进
技术的板式家具、软体家具生产线,部分企业基本完成了由手工生产为主向机械化
生产为主的过渡。家具产品正式纳入国家计划。计划内原材料实现直供。家具工业
总产值和产量平均以每年10.3%和13.3%的速度递增,提前1年完成“六五”计划。
  1985年,全省共有地市家具公司14个,县属以上企业166个,科研所2个,职工
2.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8人;固定资产原值1.81亿元,百元固定资产创产值
140.83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748台(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144元/人;年产刨
花板、纤维板、蜂窝纸板、木单板等3.75万平方米,塑面板2.99万平方米,实现工
业总产值2.68亿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年产家具551.37万件,居全国同行业第4
位;实现利润1623万元,上缴税金15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