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花边主要品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8&run=13

  一、钩针
  钩针俗名钩花,古称“花绦”、“络子”。
  钩针多用钢丝、铜丝、竹或牛角制造,是一种带弯钩的针。右手操针,左手拉
线,通过弯钩的钩拉、缠绕,就可编结出不同的花纹,通常有朝天凳、象眼块、莲
花瓣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胶东妇女多用棉纱、毛纱或化学纤维钩织花边、窗帘、盘垫、
沙发靠垫、缝纫机罩、头巾、披肩、汗背心、童帽、书包、提袋等制品。1956年,
省内开始出口钩针制品,主要有盘垫打套和沙发靠垫等。乳山艺品厂、海阳绣花厂、
黄县绣花厂等企业,把钩针工艺同其他花边制品结合起来,先后设计生产出满工台
布、床罩、沙发靠垫、钢琴罩及衣、裙、鞋、帽等新产品,20多年来产销两旺,成
为抽纱业中又一大宗出口商品。产地分布于海阳、乳山、黄县、牟平、诸城、五莲、
安丘、桓台等地。1981年,全省年产值3310.31万元。
  二、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又名花边件货。19世纪末叶,英国传教士马茂兰首先将此工艺传入烟
台。棒槌花边的编结方法是,先将图纸铺在特制的草编盘上,并在许多木制小棒槌
(长约10-15厘米)上分别缠绕纱支,拉出纱支一端,用大头针固定在图纸上,然后
操作小棒槌进行编织。经过线与线之间的辫、绞、钩、拉,形成图案。常用的技法
有密龙、介花、方结、稀布、密布、双稀、介花关针、灯笼扣、苇竖花、六对抄等。
  1956年,栖霞县绣花厂开始批量生产和出口棒槌花边,最高年产值1197万元,
原料和产品分别由外贸公司提供和销售。
  1960年后,出现了件货产品镶拼的绣花大套及编织连缀成的满工台布和床罩。
70年代,生产出精档镶拼小件,主要图案为S型,故得名“勾勾花边”。因产品最
初由意大利世力公司包销,也称“世力小件”。
  棒槌花边的主要产区栖霞、福山、蓬莱、牟平等地农村,精此艺者达12万人。
1974年开始,栖霞县花边厂派出7名编结人员先后10次去日本、美国、泰国、希腊
等地进行技术表演,评价甚高。1979年,栖霞棒槌花边被省二轻厅评为名牌产品,
同年注册“白洋河”牌商标。该厂毛线、丝绒线花边和花边衣裙同时获省、地两级
设计创新奖。1981年新创五对线小龙新工艺,被省二轻厅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栖霞棒槌花边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同年
获得国家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
  三、青州府花边
  青州府花边亦称“栏杆”和“大套”。
  1900年,英国传教士库尔德从意大利引进图样和原料,由宋传典(青州宋王庄
人)、白玉章(青州谭坊人)、袁景涛(临淄人)3人集资,在青州城内万寿宫街开设德
昌花边庄,并在城关和宋王庄等地设立“栏杆房”。1905年左右,袁景涛等人在临
淄开展花边生产。随后有伏元成(西关)、信昌(白兔丘)、益永兴(石佛堂)等十几家
庄号相继成立。织工遍及临淄、广饶和益都的城关、高柳、阳河、夹涧一带。
  1935年,烟台仁德洋行与临淄益成祥号、益永兴号、信昌号、德聚公号4家花
边庄签署加工合同时,注明为“青州府花边大套”。当时的织花技艺只在家庭和亲
友之间相互传授,发展非常缓慢,加之战争影响,至解放前夕已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花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临淄的几个花边庄联合成
立合作社。1965年,益都、寿光、广饶、博兴等县设厂生产,后又有无棣、临朐、
昌乐、潍城区、桓台等地相继建厂投产。1981年,全省产值2119.57万元。此后,
因国际市场萧条,花边生产逐年下降。1984年,潍城区、昌乐、临淄等地各厂已呈
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85年,全省总产值仅有747.75万元。
  青州府花边的生产工具系长约10厘米、筷子般粗的几十对木制小棒槌,一端缠
线,另一端系一串料珠(主要作稳定棒槌和坠线之用)。制作款式复杂的花边,需用
棒槌50对左右。
  青州府花边分为满工花边和镶拼花边两种。满工花边以精棉线为原料,用平织、
隔织、稀织、密织手法编结成各种花式,整体具有透雕艺术效果。镶拼花边是以编
织花边为主体,配镶麻布绣花而成。产品有盘垫、小镶件和台布、床罩等。
  益都县抽纱厂生产的“青州府花边”,1979年被省二轻厅命名为名牌产品,同
年评为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3年获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证
书和国家经贸部授予的荣誉证书;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广饶
县花边厂生产的“青州府花边”,1979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83年获省工艺美术品
百花奖优质产品证书。
  四、雕平绣
  雕平绣通称绣花大套,是以平绣为主兼顾雕镂和抽勒工艺绣制而成的传统工艺
品。始产于文登县。19世纪末叶就有客商经销海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文登、牟
平、莱阳、荣成、威海、乳山、海阳、黄县、蓬莱、福山为主要产地。60年代以后,
雕平绣技艺传往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雕平绣高档产品多用优质本色麻布或白色棉麻交织布为面料,配以银灰色或漂
白丝光线绣制;中低档雕平绣的面料多用白色或米黄色棉布,也可镶拼各种花边。
产品图案既吸收了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装饰纹样和宫廷弯顶、壁柱的卷草纹样等,
又有中国民族传统形式的各种吉祥纹样。纹样花卉以牡丹、菊花、月季、梅花、忍
冬花、缠枝葡萄为多。
  1981年,文登县绣花厂生产的雕平绣大套被评为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
并注册“天福山”牌商标。1984年,国家经贸部授予产地荣誉证书。
  五、梭子花边
  梭子花边起源于蓬莱县。19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传教士同蓬莱县客商包德喜
就已联合经营梭子花边。19世纪末,全县加工人员达5000多人,经营客商最多时达
15家,客商赵学禹(一说赵学入。)还在烟台仁德洋行大楼开设了瑞泰行,专门经销
梭子花边。
  梭子花边以金属或牛角制造的小型梭子为工具,梭腔装纱球,制作者将纱头从
梭体小孔牵出,通过穿引、圈结、扣锁等行梭方法,即可编结出呈梅花型的花式,
连缀编结,则成为二方连续带形花边。
  1956年10月,蓬莱县的一些个体经营者组建了蓬莱县绣花厂。从1964年开始,
该厂陆续设计出满工台套、满工床罩和床上用品、梭织衣裙、太阳帽等新产品。目
前该产品的制作工具已有梭子、钩针两种,花色品种增加到400多个。1982年,工
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实现利税139万元。1979年,蓬莱梭子花边被评为山东省优
质产品,1980年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牌,1984年获国家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
  六、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亦称即墨镶边大套。是传统编织技艺融合手拿花边技艺而形成的花边
工艺品。
  1911年,客居烟台的即墨艺人芦希忠(即墨县黄洼村人)从英商仁德洋行引进意
大利“手拿花边”样品,然后回即墨集资开办了裕民花庄。至1920年,即墨城内已
有“裕民”、“明新”、“百川”等45家私营花庄,并形成了北到莱阳、莱西,南
到崂山、胶县,西跨沽河两岸的广大生产区。1938年,成立“即墨县花边同业公会”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年产花边近8000套,主要产品有台布、餐套、盘垫等。后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对外贸易停顿,花庄关闭。新中国成立前夕,即墨镶边已濒临绝
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即墨镶边开始恢复和发展。1953年,即墨县成立城关、段村、
大村3个花边生产合作社,并于1956年合并为即墨县花边厂。1981年,全省工业总
产值3939.21万元,产区已扩展到崂山、胶县、胶南、莱阳、莱西、文登等地。产
品由解放初期的二三个增至10多个、2300多个花色规格,畅销欧、美、东南亚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即墨县花边厂的产品被外贸部门定为出口免检产品。
  即墨镶边以特制丝光线和优质亚麻布为原料,将图纸分解成若干小块,钉在特
制的蒲席上,串针甩线,自左向右按正锁顺序制作。待各块小样全部制作完毕,便
按原图样连接成半成品(边子),然后用缝纫机将边子和绣花(扎花)镶拼加工,再经
整修、烫平等处理后,即成为一件完整的产品。
  1978年以来,即墨县花边厂生产的即墨镶边连续被评为省二轻厅名牌产品、山
东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3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七、扣锁
  扣锁又名雕绣,俗称威海满工扣锁,国外市场称为“威海卫工种”。
  19世纪末,雕镂技艺与花边传入烟台,威海满工扣锁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合民间
刺绣针法,逐步形成的一种以扣针锁绣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产品。
  扣锁工艺,是将印制图案的麻布紧绷于木撑上,先依花纹的边沿轮廓铺钉三根
或五根底线,再沿底线锁制。待全部绣完,剪去花纹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以此
衬托布面的图案造型。其图案题材,多为牡丹、葡萄、菊花、忍冬花、月季花、大
卷草、缠枝莲等。花式以多层次的雕镂,配合抽勒、平绣、垫绣、编织等项工艺,
使其形成沉浮、曲直、疏密等不同对比,给人以较强的立体感。
  威海市工艺品厂是生产扣锁产品的专业厂,1981年工业总产值达876万元。此
外,文登、牟平、荣成、海阳等县也有生产。
  1979年,威海满工扣锁产品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0年获省优质产品奖,
1981年在全国首次抽纱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
奖,同时注册“威海卫”牌商标。1984年,获得国家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牟平县
绣花厂和文登县绣花厂生产的满工扣锁,1985年获得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
奖。
  八、网扣
  1919年,烟台仁德洋行将网扣编结技术引入烟台。据传,花边商在招远开办振
丰公司,并派5名编花妇女传授编花技术,设立花边庄(发放原料、收购成品)。商
人为了独揽生意,将结网工序设在黄县,形成黄县结网、招远编花。威海、荣成、
乳山、海阳、牟平、烟台、福山、蓬莱、掖县、莱阳、莱西等地都有商人组织生产。
  网扣的工艺是,先将设计图纸描绘在透明格子纸上,晒印成生产图纸。再将用
棉纱结成的网片固定在木撑上,使网片目数同图纸格数紧相对应。然后以格觅目进
行编绣,一般为每英寸3目、5目至7目不等,高档品达12目以上。由于习称网目为
“扣”,故得名“网扣”。产品一般用于制作台布、床罩、沙发靠垫、窗帘、帷帐
和壁挂。
  1926年,昌邑县李见之从烟台远东洋行接受了网扣订单,并在昌邑开办了远东
分社,生产出3至6扣的产品。抗战前夕,全县已有网扣厂(作坊、社号)30多个,产
品经烟台销往英、美等国。后因战乱,生产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招远县的8家花边庄合并成立网扣生产合作社,恢复网扣生产。
1955年,成立了招远网扣厂,年工业总产值40万元,产地扩展至海阳、莱阳、黄县
等地。与此同时,昌邑城里先后建起11家私人或合股工厂,1950年产量为22400件。
1955年,10家工厂集资成立了新明网扣供销生产社,1957年改称网扣绣花业合作社,
年工业总产值42万元。1976年改名昌邑抽纱厂,年工业总产值371万元。
  1981年,全省网扣工业总产值2081.88万元。此后因国际市场动荡和农村劳动
力升值而放弃网扣加工,网扣生产下跌。198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703.47万元。
  进入80年代,网扣产品的内销量逐年增加,省内网扣厂家与全国40多个城市的
100多家大中型商场建立了产销关系。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民族文化
宫、国宾馆、国际列车、首都国际航空港和驻外使馆及各省、市的宾馆、饭店所用
各式窗帘、沙发靠垫等,多出自招远、昌邑两地。1980年,招远网扣被评为山东省
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并注册“梅花”牌商标。1984年,高档精工产品“
网绣”和“化纤膨体纱”网扣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
奖,并获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1983年,昌邑网扣获经贸部颁发的产地质量荣誉证
书,并于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
  九、扣眼
  扣眼又名扎目。20世纪30年代,乳山县已是扣眼的主要产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乳山县李保华等人开设了6处花边庄和网庄。1956年,建立
了乳山县艺品厂,主产扣眼产品。70年代,香港的万丰、亚洲、绍兴、锦兴等几大
抽纱公司包销了该厂扣眼产品转口到世界各地。1982年,乳山县艺品厂的扣眼产品
年工业总产值为1450万元。此外,牟平、威海、文登、莱阳等地略有出产。
  扣眼采用棉麻布,经抽丝、勒网、掏边、插绣四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采用以
网眼的透空去衬托所留布面上的图案花样的工艺技巧,独具一格,别有风趣,被国
外用户誉为“抽纱灵魂”和“花边之冠”。
  1980年,乳山县的扣眼大套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1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
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1984年获国家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
  十、手拿花边
  1911年,烟台仁德洋行从意大利带回花边制作技术和样品,即墨县黄洼村的芦
希忠从仁德洋行带回样品至即墨传习,遂形成即墨花边。
  1928年,花边商将手拿花边技术和样品带至荣成(现城厢镇)县城和俚岛一带,
并成立了荣成县同泰工厂,产品命名为荣成手拿花边。
  荣成手拿花边的编结工艺是,将设计图案分片切块,印刷在牛皮纸上,在图纸
下面再铺垫二至三层牛皮纸,然后依照花纹边缘铺钉底线,将图纸捏于左手拇指和
食指间,右手穿针走线,沿底线织网锁边。针法以扣锁为主。花式之间多锁以灯笼
扣进行连缀,主要部位掺织缠柱、织粽、扭车轮鼻、拉蟹子眼等工种。整块花边织
完后,剪断钉线,再将分片切块的花边拼接连缀,即成为一件完整的产品。
  手拿花边价格昂贵,国际市场订货量小,且时断时续,销路不稳,甚至连续几
年停产。1967年,荣成县绣花厂创出了一些新针法,成本降低30-50%。新样品
50166#、50167#,由香港春生行包销。尔后,50808#、50441#新样品相继
问世,手拿花边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1981年后,该厂研制成功“凤凰花边”,
成交量可观,但因加工人员收益微薄,花边产量下跌,生产难以维持。
  1979年,荣成县手拿花边被省二轻厅命名为名牌产品,1984年获国家经贸部荣
誉证书,1985年被评为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
  文登、莱西等地亦有从事此业者。
  十一、百代丽
  百代丽即百代丽花边,是以机织兼手工制作的织绣工艺品。
  1963年,山东省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从日本引进百代丽沙发靠背小件样品,
委托济南织带二厂试制出机制带,并和昌邑县网扣绣花厂研究绘制了一批台布、床
罩、沙发靠、钢琴罩等花稿试制生产,于1965年投入市场,受到日本客商的欢迎。
同时,该厂在昌邑城关、双台、围子、柳疃、夏店、丈岭等乡镇进行百代丽花边技
术培训和加工,逐步形成了半成品加工基地。在此期间,青岛戏具厂也研制出青岛
镶边,后统称为百代丽。1965年后,青岛、潍坊、平度、胶南、诸城、高密、荣成、
济南(于1980年8月停产)、即墨、崂山、寿光等地先后生产百代丽产品。1980年和
1983年,昌邑县抽纱厂(原昌邑县网扣绣花厂)、诸城抽纱厂(原诸城工艺品厂)及青
岛抽纱厂(原平度刺绣厂)生产的百代丽产品,分别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百代丽产品的制作工艺是,先将印刷好的图纸铺在草编盘子(或纸版)上,固定
后,依照图案花式铺带,并用大头针固定。带子铺好后,再以不同针法进行铺结连
缀:花瓣多用8字针和绞针;花蕊多用桂花网、梅花针;花与花之间的透露处,则
用米字针和灯笼扣连结。同时根据图案造型需要,点缀一些圈葡萄、织圆饼、结苞
米花等工种。目前,百代丽产品所用带子已有各种规格和形状,针法也由编饼、灯
笼扣、8字针演变至十余种;花型由五、六瓣花发展到牡丹、菊花、月季等花卉变
形图案;产品也由床单、台布等发展为工艺服装、马甲、伞面、手头巾、门帘头、
围裙等各种生活用品。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百代丽演变出了绚带丽、巧带丽和新代丽等品种。前
两个品种投放市场后,因销路欠佳,遂被淘汰。新代丽亦称细工百代丽,即墨县花
边厂于1973年设计制作。即墨、崂山、胶县和胶南均有生产,最高年工业总产值达
1899.74万元。1984年,即墨、崂山花边厂生产的新代丽获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
质产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