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缝纫行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55&run=13

  至1979年,全省缝纫工业无专管机构。1980年1月,成立山东省服装鞋帽工业
公司,对内销服装生产经营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机构

  1955年,缝纫工业先由省手管局修理服务处管理,后改归省手管局城市工业处
管理。1966年5月由省工艺美术公司管理。1973年由省革委轻工局二组管理。1975
年,服装业由省革委二轻局生产二处管理,布鞋业由省革委二轻局皮革塑料公司管
理。1979年1月,布鞋由皮革塑料公司移交生产二处管理。同年8月22日,省革委二
轻局为适应缝纫工业实行“面料直供”改革的需要,报请省革委成立山东省服装鞋
帽工业公司。同年11月2日,省计委、省经委在批复中指出:“山东省服装鞋帽工
业公司,系企业单位。其任务是:负责对全省服装鞋帽工业的业务指导,安排好服
装面料直供,运用经济合同,组织好企业产、供、销平衡,保证完成省内和外贸出
口成衣任务。”1980年1月,在生产二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服装鞋帽工业
公司(简称省公司)。省公司既是省二轻厅领导下的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又是独立核
算、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省公司内设生产计划科和技术科。生产计划
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编制本行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
本行业生产调度与统计;负责制订本行业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组织实施;负责本行业的生产定点,企业管理;负责组织本行业的展览展销活动
等。技术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编制本行业科研与新产品的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
并组织实施;负责本行业产品标准的编制与审订工作;负责本行业的质量管理和产
品评比以及创优工作;负责本行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等。1985年2月和9月,省公
司先后成立展销门市部和服装设计研究所。年底,公司及所属单位有职工37人,固
定资产原值8.3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96.2万元。
  各市、地服装鞋帽工业公司,除济南(1965年)、青岛(1962年)成立较早外,余
者大都成立于1980年前后。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通过各市地服装鞋帽公司,对全省
缝纫工业实行行业管理。

  二、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缝纫工业的经营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五六十年代的
加工服务时期,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企业的主要生产任务
是门市零活加工和拆洗缝补业务,装备简陋,效率低,全省服装总产量长期在
1000-2000万件左右徘徊。二是70年代的加工订货时期。政府开始宣传、提倡成衣
化,引导生产和消费走成衣化道路。企业主要通过加工订货方式,给商业和供销部
门加工生产成衣。有的企业采取购销方式,即从商业、供销部门买进布料,按要求
生产成衣,然后以出厂价卖给商业、供销部门,由商业、供销部门组织批发与零售。
同时,企业通过外贸出口部分服装。门市零活在企业生产活动中退居次要地位。企
业由服务型逐步向生产型发展,但设备、工艺还比较陈旧落后,产品单一。1978年,
全省服装总产量只有3871万件。三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自产自销时期。省二
轻厅把服装生产作为“六五”时期发展的一个重点,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服装面料
直供和成衣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这期间,企业重视技术进步,引
进国外先进设备,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内销服装逐步向成衣化、民族
化、时装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内外销服装产量大幅度增长。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
生产经营型。
  长期以来,由于成衣生产面料供应无保障,销售渠道不畅,服装工业产、供、
销严重脱节。1979年初,省计委、经委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本着有利生产、方
便群众、减少环节的要求,在商业部门计划收购外,批准纺织部门拿出部分涤棉布、
短涤混纺布和呢绒等面料,从印染厂直供到服装厂。省纺织局、省二轻局于1979年
3月28日-4月1日在济宁市联合召开了全省部分服装面料直供试点会议,并签订当年
二季度供货247.38万米的合同。
  同年8月15日,省计委、省经委和省财贸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改进我省服装
生产、经营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服装的产、供、销由二轻工业部门统
一经营管理,服装面料供应列入省计委计划,由商业购进改为由纺织印染厂直接供
应,成衣销售由原来经过商业批发改为厂店直接挂钩。服装实行面料直供,产销合
一经营,是加快全省服装工业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同年10月18日,省商业局、
省纺织局、省二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贯彻执行省计委、经委、财办〈关于改进我
省服装生产、经营几个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全省服装面料直供改革全面展开。
当年面料直供计划2108.24万米,实际完成1420万米;1980年计划5437万米,实际
完成4408万米;1981年计划6922.97万米,实际完成4216.83万米。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服装生产的发展。1981年,全省
服装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85亿元增至7.89亿元,年均递增27%;服装产量由
3871万件增至7453万件,年均递增24.4%;利润总额由1332万元增至3729万元,年
均递增41%。
  山东省的服装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1981年2月6日,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山东省服装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刊于《国内动态
清样》)一文上批示:“这个体制的改革,多少年来就有不同的意见,但总没有人
去实践,山东的实践证明是好的。是否可以在北京大胆改革一下,以解决做衣难和
慢的问题。请研究。”1981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几位领导人听取国家经委关于
1981年增产轻纺产品的汇报,认为服装面料直供,作为方向是没有问题的。1981年
4月11-17日,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改革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经验交流座谈会,推
广了山东经验。会后,辽宁、河北、江西、安徽、甘肃、福建、黑龙江、广西、四
川、河南10个省、自治区相继实行了面料直供。到1982年,实行面料直供的省、市、
自治区达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