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剧装道具和牛筋腰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39&run=13

  一、剧装道具
  剧装道具,主要产于今潍坊、济南、青岛。
  明末清初,潍县民俗称每年五月初一为“城隍神”出巡日,许愿者多供献神袍,
神袍制作由此而兴。神袍与戏衣蟒袍同属一类。民国初年,潍县出现专业戏衣店铺
4家(覆顺祥、德顺义、永信福、德顺兴)。此外,尚有不少利用当地绣工自制,装
成戏箱,以备租用者。后因战乱,该业日趋衰落,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50年代,潍坊相继开办福海、荣记、义聚号戏具店和王明春、杜承业、郭惠田
等作坊,以及翔千精细戏具店。1956年12月,各绣货店组成潍坊刺绣社、新成戏装
社、同盛刺绣社,并于1958年合并为潍坊刺绣厂。1965年,主要品种为戏衣、寿衣
等,最高年产值79万元。
  1950年,济南组成舞台服装专业组。1956年,该组加入济南第六服装生产合作
社,内设妇女童装部、舞衣部、戏衣部。1961年后,舞衣部和戏衣部独立组建济南
戏具厂。1980年,戏具厂并入济南刺绣厂。该厂曾为《武松》、《鲁智深》、《红
楼梦》等剧目承作了全部或部分剧装道具。1981年,为山东省舞蹈会演节目《鱼跃
龙门》、《美丽的心灵》制作的服装,获设计制作一等奖。
  青岛剧装道具生产始于1955年。当时开设的小半半堂戏具店继承传统技艺并吸
取南派制作技艺,形成自己古朴、典雅、艳丽的独特风格。1956年,小半半堂戏具
店加入生产社,1958年转为青岛戏具厂,后更名为青岛舞台用品厂。产品销至全国
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年订货额2万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剧装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后逐渐恢复生产,
曾一度兴隆。1981年后趋向饱和,生产逐渐下降。1985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46.
7万元。剧装道具已无专业生产厂。

  二、牛筋腰带
  牛筋腰带亦称凉带,是聊城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品。清宣统年间,已在当地民
间流传,抗日战争时期远销天津、上海等大城市。1956年,莘县皮麻社开始生产牛
筋腰带,人员300名,加工点十几处。1957年,聊城县建立文具腰带生产合作社,
产品销往日本500打,反映良好。1959年,该社产品被国家定为正式产品,并注册
为“古楼”牌。1964年,茌平县被服厂增加了牛筋腰带生产。多年来,产品畅销全
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新加坡、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1979
年,年产量达105万条(莘县、茌平因原料问题停产),厂外加工者近3000户。同年,
由文具腰带生产合作社发展而成的聊城工艺美术厂,创出以杭产丝弦为原料的杭弦
腰带。1981年2月,聊城工艺美术厂划归纺织系统,牛筋腰带停产。1985年12月3日
建立莘县工艺品厂,恢复牛筋腰带生产,注册商标“燕塔”牌。
  牛筋腰带以牛皮筋为主要原料,经手工编结成古铜钱、单双鱼鳞、菊花、双菊
花(专供练功之用)等图案,品种有十余种之多。杭弦腰带于1979年获山东省“四新”
(材料、技术、工艺、产品)工艺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