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金属工艺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35&run=13

  金属工艺品主要有锡雕、铜印、仿古铜器、锡镶茶具、金翠工艺品和饰金工艺
品等,有些品种在历史上较为兴盛,以后逐渐衰落。现省内主要有两家金银首饰加
工企业,分布在青岛和乳山,总占地面积8126平方米,建筑面积4021平方米,职工
2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定额流动资金760.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1.3万元,
净值76.1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83万元,利税194.8万元,全员劳动生
产率5.68万元/人。

  一、锡雕
  锡雕又称锡器,1780年始产于莱芜,故得名莱芜锡雕。主要产品有茶、酒、餐
具和香案蜡台、瓶盒鼎炉等器皿。莱芜县王景颇、王炎生、王鸿玺等制作的锡雕六
方花瓶、古鼎酒壶、云鹤仙童、仙鹤蜡台、佛手茶托、柿形茶壶,在1914年山东物
品展览会上均获银牌奖;次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赛会上,王鸿玺、王俊
亭的锡茶壶获得银牌奖章。
  锡雕是以精锡为原料,以锉、锤、刀为主要工具,经设计、化锡、制板、下料、
焊接、铣磨雕制等十几道工序制成。省内已停产多年。

  二、潍坊铜印
  潍坊铜印始于清咸丰年间,以沙土制模,然后熔化黄铜或紫铜铸造,并经70多
道工序制成。“创始者为城南胥家庄胥伦。”(《潍县志稿》第24卷,民国三十年
版。)
  °伦晚年经金石学家陈介琪介绍,赴京为盛昱、王懿荣铸印,一时闻名京师。
此后,铜印技艺传与其子胥伯源及弟子田菊畦。此外,“田培宽亦制铜印,名于时。
现业此者有六七人,所制多名章及六十甲子,又能制套印,合之为一印,分之为二、
三、四、五印不等,尤为精致。印皆为中空,故体质不重”。(《潍县志稿》第24
卷,民国三十年版。)田菊畦在潍县设雅鉴斋,从事铜印铸造。此后则有田仲高、
田益斋、郑旭晨、于树千、王瑞等人继承此艺。
  新中国成立后,于树千(1976年病故)尚营此业,1962年3月应邀到潍坊市工艺
美术研究所带徒传艺。现印章材料多被木质、塑料等代替,铜印已无生产,仅为潍
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的特种工艺品。

  三、仿古铜器
  山东仿古铜器产于潍坊、枣庄两地。清咸丰年间由潍县近郊胥家庄胥伦创始。
此后,仿古铜工艺逐渐在潍县流传,从业者达10余家,但发展极为缓慢。
  1959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将仿古铜艺人玄祖基调入,成立研制小组,带
徒传授鎏、嵌金银、墨漆古、出土锈、斑锈等纹饰手法和整套工艺过程。“文化大
革命”期间,仿古铜器停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生产。1980年,
枣庄市工艺美术公司也研制成功仿古铜器。
  仿古铜器的制作工艺,借鉴了古埃及石膏成形法,并有所改进,制锈采用化学
腐蚀氧化,使锈色更加深隐真实。花色品种主要有鼎、爵、觚、卣、古币、孔子像
等。1979年,潍坊将浮雕形式的仿古铜器嵌入屏风、挂屏等,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
设计创新一等奖。1983年,枣庄的仿古铜器在全国旅游产品评比会上获优质奖。
1984年,枣庄的仿古铜孔子像在山东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优秀创作设计奖。

  四、锡镶茶具
  锡镶茶具源于烟台,始于明末,分散在民间生产,主要是紫砂茶具的镶嵌。民
国后,开始瓷制茶具、烟具镶嵌。抗日战争爆发后该业终止。1959年经烟台市工艺
美术厂挖掘、研究、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出口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港
澳地区及全国各地。
  锡镶茶具以纯锡为原料,其制法是将锡熔化注入开凿的图案模槽内,铸成图案
粗坯,再经手工凿、削、钻、磨等工艺,加工成细坯,镶嵌在茶具表面,最后研磨
上光即成。该产品纯系手工制作,最高年产量(1980年)201套,产值5.28万元。
1979年被省二轻厅命名为名牌产品。1981年后,只作传统产品保留。

  五、金翠工艺品
  金翠工艺品是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于1981年创造的一种铜胎珐琅高档工艺美
术品。它以铜、透明硅酸盐釉料、银丝或铜丝等为主要原料,经制胎、掐丝、填彩、
烧光、电镀等工序制成。该所以研究开发为主,生产能力极小,未能批量生产。

  六、饰金工艺品
  饰金工艺品于1977年由青岛特艺品厂创制。该产品以铝板为主要原料,经设计、
照像制版、开料、机械抛光、腐蚀、成型、低温纤焊、阳极氧化、染色、喷涂、填
色等十几道工序制成。主要品种为瓶、罐、钵、挂盘、首饰盒、奖杯等。1979年后,
先后向人民大会堂、香港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北京燕京饭店等提供了大型屏风、壁
画等,并于1979年、1980年分别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一、二等奖。

  七、首饰
  首饰生产遍及全省。古代首饰包括发饰、颈饰、耳饰、手饰、面饰、冠饰、带
饰、佩饰八大系列。入清以后,主要产品有簪、环、镯、坠、戒指、项链、脖链、
卡子等,多以白银加工,俗称银器。民国初年,黄金跌价,该业曾一度隆盛。此后,
由于战乱,银楼纷纷停业。新中国成立后,该业又趋活跃。1956年,大部分银楼加
入合作社。嗣后,因金银属国家统管物资,金银首饰生产中断。1973年,青岛特艺
品厂恢复首饰生产。1984年,乳山成立首饰工厂。同年,两厂均被定为国家金银首
饰定点生产厂。1985年,国家分配山东3500公斤黄金加工首饰(其中自营500公斤、
为银行加工3000公斤),由青岛、乳山、潍坊、济宁(潍坊、济宁属加工单位,非定
点厂)、招远(招远金岭镇为银行加工点)五地承担,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383万元,
利润235.23万元。主要品种为戒指、耳环、耳坠、项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