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雕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31&run=13

  (一)微型雕刻(简称微雕)
  微雕,又名细微雕刻、单刀浅刻、象牙细刻等。是以象牙、石头为原料,以书
法、绘画为基础,以刀法为表现形式,互相依赖、配合的综合艺术品。青岛已故艺
人杜宗甫雕刻的《美国大总统罗斯福像》和《清高宗刺虎图》两件作品,曾获世界
博览会最优等奖状。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大如豆的象牙上刻出毛泽东主席的全部长
征诗。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已退休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杨瑞生,在大米粒大小的象
牙上刻出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一首。
  微雕制作,细致而复杂,能操此艺者为数寥寥。省内现有杨瑞生父女二人保留
此技艺。
  (二)核雕
  核雕是以桃核、橄榄核、核桃等为原料雕刻而成的手工艺品。山东核雕艺术始
于晚清,源于诸城。当时,诸城艺人张大眼在京师学习核雕,艺成回乡,收潍县艺
人都渭南为徒。其后,代代相传至都兰桂、考功卿、王绪德等人。都兰桂的核雕作
品,1922年曾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甲等奖;作品《马拉轿车》获巴拿马赛会一等
奖。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考功卿、王绪德创作的《夜游赤壁》,玲珑剔透,工艺
精湛。船头垂一条由45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环连缀的锚链,环环相扣,转
动自如,是核雕工艺史上的一大创举。1979年以来,艺人又创新了桃核镶嵌鼻烟壶、
小屏风等产品。核雕由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生产,能操此艺者仅二三人。
  (三)刻瓷
  刻瓷是以刀代笔,在素瓷器皿上进行创作的一门艺术。兴起于清康熙年间。乾
隆后期,宫庭中设立造办处,招募艺人从事刻瓷制作。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乾隆
年间官窑烧制的早期刻瓷艺术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创办的工艺学堂
中设有刻瓷工艺,并出现了朱友麟、陈紫光、陈古等著名刻瓷艺人,部分作品流传
至今,被国内外视为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刻瓷传入山东,首先由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进行小批量生产。
1978年,成武工艺美术厂专业从事刻瓷生产,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刻瓷为主要产品的
企业。该厂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并应日本恩巴株式会社邀请,以山东刻瓷
的名义去日本东京展出,作品达200余件。其中最大的花瓶高达1.5米,瓷盘直径1
米,而最小的不足5公分。后因日本恩巴株式会社中断包销合同,生产急转直下,
至今未能恢复正常生产。
  刻瓷制作,以素色瓷盘、瓷板、茶具、酒具、印色盒、台灯、瓷瓶等为胎,以
特制的各种刀具为工具,经琢、磨、凿、钻等工序制作而成。
  (四)雕画葫芦
  雕画葫芦,其用材俗称“牙牙葫芦”,山东聊城、胶东等地都有种植。经施以
雕绘工艺,用其盛药、沽酒、养蝈蝈或作挂件,并逐渐演变成民间工艺品。聊城葫
芦重雕刻,并有一细、二细、花葫芦之分。1972年后,聊城工艺美术工作者把葫芦
切割,组合造型,创出了透刻新品种,如仿古宫灯、案头摆设等,并在1979年全省
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中获三等奖。胶东葫芦则雕绘结合,图案以传统的吉祥
纹样和神话故事为主。1979年,烟台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同莱阳、蓬莱、黄县等地
工艺美术生产企业联合挖掘试制,当即被一港商包销。
  雕画葫芦多分散于民间生产,收购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