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29&run=13

  (一)莱石雕刻
  莱石雕刻产于掖县,始于明初。清代中期,掖县城的四关及城郊西南隅、西王
里和大原家等村落,几乎家家从业雕刻,产品多为猴子及其他小动物,数量最大的
属八铲猴(仅用八铲即可雕刻出一只猴子)。清光绪年间,艺人雕刻出旱烟嘴、鼎炉、
山水、人物、盘子和瓶插等工艺品,形成了石雕中的莱石流派。清朝末年,北京的
吉来、增兴、顺泰、公易及天津的鼎仪斋等商号和古玩店,先后在掖县设立分号,
专门经营石雕产品,并转口海外。民国初年销路日稀,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终止。
1957年,莱石雕刻恢复生产,产品由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收购出口。1958年,
成立掖县地方国营雕刻厂。进入70年代,国外订货剧增。该厂先后在掖县的7个公
社约50个大队成立了石雕生产组,厂外加工人员达2500多人,出口120个品种、
2100个花色,销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英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
瑞典、瑞士、澳大利亚、科威特、新加坡、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
值达150万元。1979年,掖县石雕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命名为名牌产品。
  莱石分冻石和滑石两种。冻石又称莱州玉,产于掖县元古界粉子山一带,硬度
低于4度,可雕琢各种造型的人物、花卉、草虫、鸟兽及实用工艺品。1914年,莱
州玉雕《花盆、碗》在山东省物品展览会上获银牌奖,《人物》获铜牌奖;1972年,
莱州玉雕《水族》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以2800元卖给外商;1973年,《二龙戏
珠》、《双马》和《鹿鹤同春》3件作品,以每件万元以上的价格在广交会上售出。
  滑石产于掖县元古界粉子山群,有白、黑、红黄、粉红、杂色诸种,硬度1-1
.5度,既可手工雕琢,也可机械切削。1978年参加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的一
件巧色花篮,高60公分,直径40公分,篮中巧色雕刻了牡丹、菊花、梅花、月季、
玉兰、荷花等四季花卉30余种,为掖县石雕史上最大的作品。
  (二)八角石雕
  八角石雕俗称“八角玉雕”,产自蓬莱县大赵村八角山。1973年,蓬莱县雕刻
厂循旧矿床开采该石,后因地质资源情况不明而停采,该产品遂停产。
  (三)凤山石雕
  凤山石又称凤山玉,出自莱阳县姜疃乡院庄和掖县元古界粉子山群大理岩中。
民国初年,当地石工即采石雕刻狮子、花瓶、鼎炉、图章等产品。1914年在山东省
物品展览会上,凤山石图章获铜牌奖。1973年,莱阳建立雕刻厂恢复凤山石雕生产,
后因地质情况不明停采,企业转产。
  (四)黄花石雕
  黄花石产于莒南县东部丘陵山区。早年,民间曾用以刻制烟袋嘴、葫芦、石环、
手镯、健身球等小工艺品。1968年,莒南县王维祥、安维甫组织黄花石雕生产。
1973年,省二轻局投资15万元建立了莒南石刻厂,石雕加工点逐步发展到26个,雕
刻人员约600余人。产品多是花瓶、烟缸、印盒等实用工艺品,销往日本、美国、
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年间,出口总产值达350多万元。1982年,莒南石
雕业由县外贸公司统一管理。
  (五)叶蜡石刻
  1973年,夏津县始产叶蜡石刻。叶蜡石出自内蒙古巴林右旗,由轻工业部工艺
美术总公司每年分配山东60吨供企业使用。叶蜡石刻品种以鸟、兽、花卉、图章等
为主,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高年产值达40多万
元。1980年后,因外销市场变化,仅生产图章料供内销,年产值徘徊在20万元左右。
1983年后,生产略有发展。
  (六)泰山石刻
  泰山石亦称墨玉,产于泰山山麓,石质如墨而软,矿源极少。其品种多为鸟兽、
图章等,也有文房用具套件。1984年,泰山石刻文房用具(16件套)获轻工业部优秀
创新设计二等奖,泰山石刻龟碑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新设计奖。
  (七)鲁砚(鲁砚主要参考资料:石可《鲁砚》、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鲁砚
谱》、《烟台工艺美术志》、《曲阜县二轻工业志》。)
  鲁砚,是山东各种石砚的通称。鲁砚的制作,充分利用各种砚材的色泽、纹彩、
石质、形状等天赋特点,因材施艺,初步形成了鲁砚的艺术特色。鲁砚无专业生产
厂,仅设车间或作保留品种生产。
  1.红丝石砚。红丝石产于益都黑山的红丝洞和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西晋张华
所撰《博物志》,即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之称。唐柳公
权、宋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等,都非常看重此石,将其誉为诸砚之首。其特点
因石材不同而异。佳者紫红地,黄刷丝纹,质坚而不顽,发墨而不损毫。现临朐工
艺品厂设车间生产,年产量500方左右。
  2.淄砚。产自博山,盛于北宋,历代砚学著述如宋代《砚录》、《砚笺》和明
代《砚林》等均有记载。
  淄石分两类:一类产于罗村洞子沟及博山区安上村倒流水;另一类是近年发现
的彩色淄石,产于博山区西部虞望山一带,采区在郑家峪、姚家峪的旧河床沟壑中
(称为水坑)和龙门、桃花泉(称为山坑)等地。淄砚以柑黄、重紫者为佳。前者色黄
如蜂蜡,透润如玉,抚之如脂凝,坚而不顽,发墨如泛油;后者沉透湿润,紫中透
青,有翡翠斑纹如兰叶隐约可见,着水益显,质坚而不顽,发墨而不滞笔。
  3.徐公石砚。以沂南县徐公店村所产的徐公石制成。其石硬度适宜,质嫩理细,
清莹如玉,抚之有湿气油然而生,与墨相亲,发墨如油。砚石呈自然形扁平石饼状,
边有细碎石乳和纵横交叉或垂直的石纹。此石多制作巧用其色泽纹彩、自然形、自
然边的随形砚。
  4.金星砚。以产于费县与临沂交界处的箕山涧金星石制成。金星石之金星硬于
石质,形有圆、方、三角、多角和碎星。制砚巧用其星,构成天然图案,星多现于
砚之边、额、侧、背,现于墨堂则碍墨。石色如墨,金星闪烁,磨墨无声,发墨有
光。此砚现有费县工艺美术公司设车间生产,年产值20万元左右。
  5.鼍矶砚。鼍矶砚采用鼍矶岛西海岸(现属长岛县)所产的鼍矶石制成,纹理似
歙砚,质坚而细腻,下墨甚利。石色青黑,略显绀青、灰绿色,布有金星,映日泛
光,着水益显。因有明显的雪浪纹,故又名“金星雪浪砚”。此砚始制于北宋,兴
盛于明清,历来被砚石爱好者收藏。因石出断崖峭壁,采石艰难,抗日战争时期绝
产。1979年,长岛县鼍矶岛公社办工艺美术厂,恢复鼍矶砚生产,年产400方左右,
销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6.温砚。温石制砚史无记载,据当地老人介绍,已有数百年历史,多为自制自
用。其色深紫,多文彩,有绿斑(俗称石眼),极似端石。传说,温砚因其在隆冬严
寒季节磨墨不冻而得名(经试验,该砚在摄氏零下3-4度磨墨不冻;而以他石试磨,
同样温度则出现冰凌。)。石出即墨县马山洪阳河底的温泉下,于1976年初发现,
多为小料,大料极不易得。
  7.田横石砚。以即墨县田横岛西南隅近海处所产岩石制成。明嘉靖《即墨县志》
已有“田横石可琢砚”的记载。清末民初,田横石砚销于胶东一带,至今尚有传世
品。此砚质坚色黑,少有文彩,偶见金星,下墨颇利,发墨有光,甚实用。
  8.薛南山石砚。薛南山石产于苍山县大仲村镇薛南山村的薛南山西坡。《临沂
县志》曾有“薛南山产石,皆天成砚材,若马蹄,若龟壳,四围若竹节状,小者尤
佳”的记载。此石制砚,多利用砚石自然溶蚀边,不加雕饰,依形开墨堂、墨池,
制成各种自然形态的随形砚。
  9.浮莱山石砚。砚石产于莒县浮莱山砚疃村周围的沟壑及溪边土层中,色泽暗
绿,扁平石饼状。多具冰纹及自然溶蚀边,不需雕琢,造化之美,别具风趣。
  10.尼山砚。石出尼山孔庙北之砚石沟。1976年,曲阜县工艺美术厂在尼山五
老峰下找到新坑。新砚石色柑黄,石面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质坚而不顽,抚
之生润,甚发墨,久用不乏,是尼山砚石的上品,蕴藏量较丰富。
  尼山砚历史久远。清乾隆《曲阜县志》即有“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
可以为砚”的记载。清代制砚家徐坚曾在尼山砚上题铭“不方不圆,因其自然,周
差胜于雕镌”。新尼山砚的制作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现由曲阜县工艺美术厂保
留生产。
  11.龟砚。龟石产于临朐县辛寨镇龙岩寺石洞中。清《临朐县志》记载,此石
天然龟形,磕之底盖自分,如龟脱壳,因此得名。龟石制砚自然成形,只需腹背凿
出平面,根据其形状、色彩加以雕磨,即可成砚。
  12.燕子石砚。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出自泰安大汶口、沂源县燕子崖、莱芜县
口镇、团山和费县、平邑、梁山等地。以泰安大汶口汶水河床中所产最佳。东晋郭
璞在注释《尔雅》中称之为“  砚”,明时称“多福砚”,清《淄砚录》又称“
鸿福砚”,清乾隆《西清砚谱》亦收蝙蝠砚数方。此砚石质细嫩,色为沉绿或紫褐,
三叶虫化石附着石面,形如飞燕,静中有动,既赏石又受墨。惜其纹理微滑,发墨
慢(可受朱墨),且多为小品,完整较大的燕幅极难得。
  13.紫金石砚。紫金石制砚始于唐,盛于宋,后逐渐湮没,实物传世极为稀少。
宋代高似荪《砚笺》、唐彦猷《砚录》、李之彦《砚谱》、米芾《砚史》等,都有
对紫金石出青州(今益都)、临朐的记述,赞之为“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品
誉甚高。1978年-1979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曾多次派人去益都等地探查,在
益都弥河镇西南山和东南山岩石坑发现紫色石夹层。但所得标本,与北京故宫博物
馆收藏的1973年在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米芾铭紫金石砚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