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琉璃料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17&run=13

  琉璃料器产于淄博市博山(旧称颜神镇)。据1982年博山发现的古琉璃作坊遗址
推断,元代已有琉璃料器生产。
  明洪武初年,宫廷内宫监在博山设立了专制“贡品”的琉璃作坊,由孙克让总
领其事。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即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
又有了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工艺技术也渐趋成熟。
  明末,江北连续大旱,博山附近“斗米值一两八钱,人相食,琉璃之家死者什
九”。清初,博山琉璃业再度复兴,产品销售日广,可“北至燕,南至百奥,东至
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孙廷铨:《颜山杂记》第三卷(清)。)康熙三十五
年(1696年),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玻璃厂,每年召博山琉璃工匠晋京服役。雍正、乾
隆以后,玻璃鼻烟壶销路大开,博山琉璃业遂趋兴盛。咸丰以后,出现了专门经营
琉璃的料货庄,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欧、美、南洋各地。同治年间,
新增铺丝、屏风、瓶、杯等日用品,半成品原料--料条,也远销外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顾恩远筹集官商资本50万两,在博山柳杭庄创办了博
山琉璃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平板玻璃。20年代以后,博山工匠在生产旱烟袋嘴的基
础上,创制出纸烟烟嘴,供内销和出口。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外销
烟嘴销路断绝。此后,铺丝、内画成为博山琉璃之大宗,并出口国外。至30年代初,
博山有大炉户50家左右,连同圆炉、米珠炉工匠及辅助生产工人,最多时达4000余
人。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博山,琉璃生产一蹶不振。至1948年,博山琉璃业仅存
大炉十六七户,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圆炉仅剩20只左右,生产时作时辍,大部炉工
失业。
  新中国成立后,博山琉璃作坊相继复工生产,从业人员增至800人左右。1951
年成立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并有10家大炉户成立了私营博山联合玻璃厂。
1952年,有9户水响货炉组成了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
  1959年1月,私营博山联合玻璃厂并入国营南定玻璃厂。1976年5月,玻璃料器
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博山灯泡厂。上述两厂均转产,只有炉业料器供销社经七易其名,
于1973年定名为博山美术琉璃厂,继续琉璃料器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