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塑料行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140&run=13

  一、机构
  建国后至60年代初,塑料制品工业尚未形成一个行业,先后由省工业厅、轻工
业厅分管。6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利用集体资金发展新兴塑料工业的决策,山东省
经委决定,自1965年2月起,全省塑料工业划归省手工业管理局管理。
  1966年1月1日,省手管局所属山东省塑料工业公司成立,对全省塑料制品工业
实行归口管理。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省塑料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被
打乱。山东省革委手工业组成立后,组内设一人管理塑料工业。1970年2月26日,
省手管局与纺织局、轻工厅、盐务局合并组建了山东省轻工业局,下设一轻组、二
轻组。二轻组内设皮革塑料组(后分为皮革、塑料两个组)。省塑料公司同时被撤销。
1975年9月,省二轻局从省轻工局分出单设,同时成立省皮革塑料公司。1980年4月
8日,恢复山东省塑料工业公司。
  济南和青岛分别于1965年7月和1966年1月建立塑料工业公司。至1976年,其他
市地大都建立了皮革塑料公司。1985年,除惠民、聊城二地区外,皮革塑料公司均
改为塑料工业公司。

  二、专业管理
  省塑料公司主要负责制订全省塑料工业5年、10年长远发展规划;编制分品种
的年度塑料制品生产计划和临时性的增产计划;选定和审批主要产品定点生产企业,
编制、上报进口原料计划和所需外汇的申请工作;建立生产月报和临时电话、电报
调度制度,考核各项计划完成情况。其重点是进行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物资管理。

  (一)技术管理
  1、组织新产品的试制、开发、鉴定和省优以上产品的评优工作。1981年-1985
年,全行业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项,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23个,设计
创新成果奖44项。1983年-1985年,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9个。
  2、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产品质量评比工作。1978年以前系不定期评比,1978
年以后采取一年一次的评比办法。1978年-1980年,获省二轻厅以上质量奖的产品
17项,获省二轻厅以上科技进步及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1981年-1985年,获山东
省以上科技成果奖33项。
  3、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作。每年组织省内有关企业宣传、贯彻、实施新颁标准。
至1985年,共贯彻实施国家标准、部颁标准68项。从1984年起,每年参加全国塑料
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参与全国塑料制品标准的制订和修订。1984年组织
制订了《山东省企业聚氯乙烯涂塑增强软管标准》。至1985年,共组织制订山东省
地方标准4项。
  4、组织综合主要产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负责对内、对外交流。自1980年
起,每月将主要产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汇总后,向省内各地市塑料公司、主
管部门、各兄弟省市塑料公司进行交流。
  5、制订行业技术改造规划,组织可行性调查和论证;协助省计委、省经委、
省二轻厅审核审批工作;组织技术、设备的引进和验收。1981年-1985年,共从国
外引进项目105个,引进设备595台(套),用汇7029.33万美元,配套人民币34624.
25万元,新增生产能力131708吨,占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的44%。

  (二)设备管理
  省公司按《设备实行分级管理试行草案》,对全行业设备进行管理并定期组织
设备检查评比工作。从1980年起,每年组织一次以基础工作为主的设备管理工作检
查。1983年与省二轻机械工业公司联合对塑料行业23个企业进行检查,设备完好率
80.70%,平均分数80.6分。1984年,济南塑料一厂被评为省二轻厅设备管理优秀单
位。同年,该厂被轻工部命名为“全国轻工系统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985年,济
南塑料一厂、青岛塑料九厂、烟台塑料五厂等被评为省二轻厅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1985年,全省塑料行业共拥有各种塑料专用生产设备3297台(套),其中注射机
764台,挤出机1007台,中空机300台,压延机28台,人造革机31台,二次加工机
1167台。在全部专用设备中,进口设备171台,占5.18%。

  (三)物资管理
  主要原材料和塑料制品均属一类统配部管物资,1980年以前由省塑料公司统一
管理,1980年以后在管理的范围和程度上有所缩小和弱化。三类以下化工产品,由
各地自行解决。省公司具体管理职能如下:
  1、制订主要原材料消耗定额,并检查执行情况。每年编制所需原材料申请计
划报轻工部。1980年-1985年确定主要原材料(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消
耗定额为5%。
  2、参加全国和省内订货会议,根据生产计划,拟定物资分配方案。对国产原
料,只管指标,不管实物,经省塑料公司与省化轻公司衔接后,通过订货会,由化
工生产单位直供各市、地区塑料公司或企业;对国家和地方进口原料,省塑料公司
制订分配方案,并组织经营。为解决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自1966年开始,省政府
每年拨部分外汇进口300-500吨塑料原料,进口数量逐年增多。1983年省政府拨出
黄金外汇500万美元,进口原料7000吨,为全国首例。1985年,使用外汇达1076万
美元,进口原料14130吨。同时利用以产顶进(即以国产原料抵顶进口原料,国内石
化公司收取外汇用于设备还贷)原料2万吨。
  1976年-1985年塑料原料供应情况表
表6-2
单位:吨

┌────┬──┬───┬───┬───┬───┬───┬───┬───┬───┬───┐
│年份  │1976│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
├────┼──┼───┼───┼───┼───┼───┼───┼───┼───┼───┤
│供应数量│2800│40500 │52000 │52500 │58000 │65000 │72000 │79000 │83000 │89500 │
└────┴──┴───┴───┴───┴───┴───┴───┴───┴───┴───┘

  3、省塑料公司是塑料制品分配、调拨的主管部门,负责编报全省各行业所需
塑料制品申请计划;根据轻工部分配指标和省内资源,制订和下达全省塑料制品调
拨计划,通过全国或省内订货会议,对调往省内外的大宗产品,供需双方凭轻工部
和省塑料公司调拨单直接签订供货合同;对小批量、临时性需要,省塑料公司视资
源情况,临时分配。在1980年以前,占生产总量95%以上的产品由轻工部和省塑料
公司计划调拨;1980年以后,逐步减少和基本取消了计划调拨,企业可根据市场需
求安排生产并组织销售。

  三、管理体制改革

  (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1980年前,省塑料公司下达指令性计划,地、市公司企业必须按定点单位和具
体品种安排生产,以保证生产、调拨计划的执行。1980年后,随着生产布局的日趋
合理,产品调拨的不断减少和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多,省塑料公司计划由指令性改为
指导性,各地市主管公司和企业在产供销安排方面有了灵活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和新产品开发。
  (二)塑料制品销售体制改革
  1980年前,95%以上的产品由轻工业部和省塑料公司计划调拨,企业无权自销。
1980年后,逐步减少和基本取消了计划调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促进了
企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促使企业提高生产
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