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皮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4&rec=106&run=13

  清朝末年至1921年,山东皮鞋业处于萌芽。其间,济南有制鞋店五六家。创办
于1907年的济南大同号鞋店是山东最早的皮鞋厂家之一,当时资本为2000元,有工
人及艺徒12人。
  1922年-1931年,山东皮鞋业缓慢发展。济南每年新增皮鞋厂家、作坊4-6户。
1931年后,济南每年新增皮鞋厂家、作坊10多户,是皮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尤以
1935年和1936年为盛,每年新增皮鞋厂家、作坊20多户。1933年前后,青岛的孚德、
新星、新盛泰、立田、东华等皮鞋厂家相继设店开业。1936年以后,德州的“明星”
、“大陆”鞋店也开始生产少量皮鞋。当时,皮鞋厂的规模不大:人数多的约二三
十人,少的五六人;缝纫机多则五六台,少则一二台。每个工人月均生产皮鞋20多
双,手工制作,沿用传统的线缝码条工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皮鞋业由盛转衰,不少厂家、作坊亏损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皮鞋需求增加,皮鞋业迅速发展。1951年,
青岛的明星、万德兴、新成鞋店同其他11家鞋店合并为青岛靴鞋皮件厂。1953年以
后,城镇中分散的皮鞋制作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组)。1956年对私营企业
实行公私合营,皮鞋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了政府计划经济的轨道。全省年产皮鞋33.2
万双。1958年,部分小型合作社调整为工厂,小型公私合营厂合并为较大的工厂。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先后对一些既生产服装又生产
鞋帽和皮件的综合性企业进行调整,按产品分工设专业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当
年,全省生产皮鞋100万双,其中出口皮鞋达20.7万双。
  1966年-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皮鞋业发展缓慢。
  1977年-1985年,是山东皮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皮鞋产量由1977年的652.6万
双,发展到1985年的1886万双,年均递增14.2%。1979年-1985年,国家对山东省皮
革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3800万元。各企业普遍重视设备更新,引进先进设备,安装
生产流水线,扩大了生产规模。1980年以后,皮鞋生产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
经营型,在皮鞋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并采用纤维革、
合成革、仿羊革等新材料,运用新技术,生产中高档、多款式、多花色的平跟、中
跟、高跟皮鞋,适应了消费需求。1985年,全省有皮鞋厂78个,其中济南市9个、
青岛市13个、淄博市3个、枣庄市3个、东营市1个、烟台市16个、潍坊市6个、济宁
市3个、泰安市5个、惠民地区3个、德州地区4个、聊城地区4个、临沂地区6个、菏
泽地区2个。共有职工2.1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4人,占职工总数的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