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254&run=13

〖日用玻璃工业〗〖玻璃工业〗〖发展史〗
山东省玻璃生产始于春秋时期。元末明初博山的玻璃料器已享有盛誉。明洪武
初年有内宫监在博山颜神庙设立官营作坊,制作“青帘”(玻璃珠门帘)等贡品;民
间也产鼓铛、簪珥、鱼瓶、砚滴和多种珠子及其他料器。清乾隆年间,宫廷曾拨官
银发展玻璃制造业,博山西冶街被誉为“玻璃之乡”。19世纪末20世纪初,博山的
玻璃料器每年仅经青岛销往国外的产品就多达7000余担。1904年,山东省的胡廷干、
顾思远等人,从德国购进机器设备,聘请技师,创建了博山玻璃公司,在国内率先
以新法生产平板玻璃、汽水瓶、玻璃杯等,开创了中国近代玻璃制造业。20年代初,
山东省玻璃料器厂已发展到200余处,分布于博山、烟台、济南、青岛等地。 其中
博山即有150余家,设土炉180余座,年产平板玻璃4.5万余箱,销往京、津、 沪、
汕头等地,并部分出口南洋,国内各主要城市也争相前来设庄收购。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至建国前夕,山东玻璃业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官僚资本的
压榨和剥削下,经营日渐萎缩,至1949年仅存土炉20余座,从业人员311人, 年产
各种玻璃料器约800余吨。
建国后,山东玻璃制造业经恢复生产、公私合营、新建骨干企业等几个阶段,
有了较大的发展。1950年1月,上海晶华玻璃厂全迁青岛, 更名公私合营青岛晶华
玻璃厂股份有限公司,为青岛啤酒厂配套生产酒瓶。同年9月建成38吨横火焰池炉1
座,安装2台美制林取-10型自动制瓶机,生产“三环”牌64毫升啤酒瓶,至年底产
量即达1545吨,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蓄热式池炉和自动制瓶机连续制造玻璃瓶罐的
工厂。1952年4月,烟台同志料器厂收归国有,有职工37人, 日产金奖白兰地酒瓶
900只。1956年,博山、济南等地的私营玻璃料器厂相继实现了公私合营。 博山玻
璃料器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1954年6月青岛光华玻璃厂建成。1957年5月山东
南定玻璃厂建成投产。自建国至1957年,山东省日用玻璃业已初具规模:全行业有
生产厂家8个,职工275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0余万元,年产值1450万元,利税
近300万元;年产量2.83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0.2%,居全国第二位。
1958年,安丘、龙口、掖县、滕县等玻璃厂相继建成投产。1964年,山东南定、
青岛玻璃厂生产的六、八磅大方瓶先后打入国际市场。到1965年底,全省玻璃工业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61万元,比1957年增长约1.1倍;年产量5.11万吨,比1957年增
长80.57%,占全国总产量的12.36%;年产值1805万元,比1957年增长24.48 %;
年创利税580万元,比1957年增长93.33%。全行业出口交货值达31万元。
1965年至1975年的10年间,淄川、沂源、荣成、薛城、泰安、新泰、日照等地
先后建成玻璃厂。至1975年,全行业生产厂家已达21个,职工5797人,年产量达11.
17万吨,实现产值427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玻璃厂以节能为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
备,扩大生产规模,先后推出了各种异型食品、饮料、酒类、药用等瓶罐300余种,
日用玻璃制品产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至1985年,省轻工系统拥有日用玻璃厂
家31个,职工9857人,年产量56.7万吨,固定资产净值13072万元,年利税6309. 6
万元,人均创利税3177.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