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248&run=13

〖火柴工业〗〖发展史〗
1913年,蓬莱人丛良弼在“实业救国”的号召下,集资20万银元,招工800 余
名,在济南创办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日产黄磷火柴40大箱(折合576件)。 该公
司先后在济宁、青岛、蚌埠开设分公司,资本总额达100万银元。其产品“三光”、
“山狮”、“推磨”牌火柴,畅销山东各地及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各省。在振业公
司的推动下,民族工商业者纷纷投资办厂。自1917年始,先后兴办了华北、东益、
恒泰、东源、德威等数十家火柴厂,分布在青岛、益都、济南、烟台、即墨、威海
卫等地。至1933年,山东全省共有火柴厂34家,从业人员3082名,成为全国火柴业
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火柴业得到较快发展,到建国前夕,
全省已有火柴厂53家(占全国火柴厂总数的14.6%)。
建国后,对私营火柴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53家火柴厂经国家接管、
公私合营,调整合并为济南、青岛、济宁、益都、菏泽和威海等6家火柴厂。尔后,
山东火柴业有计划地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基本建设,至1985 年, 全省年产量达到
374.5万件(出口64.64万件),占全国总产量的11.8%,居全国第一位。全行业拥有
职工87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5人。固定资产原值3949万元,净值2732.5万元,
工业总产值6273万元,利税总额1242万元,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