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197&run=13

    〖钟表工业〗〖发展史〗
  1915年,民族工商业者李东山在烟台创办宝时造钟厂,1918年试制成功“宝”
字牌座式机械报时摆钟,并形成批量生产。1928年始,“宝”字牌时钟行销香港、
新加坡、南洋群岛等地。1931年与烟台德顺兴五金行合并,更名德顺兴造钟厂,年
产时钟5.5万只,产品行销沪、宁、穗、渝,并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货庄。据
1937年2月的《中国工业调查报告》记载,1932年全国有造钟厂6家,山东就占5家,
分别为德顺兴、永康、盛利、永业、慈业,共有工人1000余名,年产时钟16万只。
山东烟台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时钟产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烟台各造钟厂
纷纷倒闭。到1949年仅剩3家,职工不足百人,年产时钟3600只。建国后,经恢复
和发展生产,1954年,烟台德顺兴、永业、新德钟厂先后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成
立烟台造钟厂(1962年更名烟台钟表厂),拥有资产47.36万元,主要设备109台,职
工433人,年产钟16.05万只。1957年木钟产量提高到5.33万只,闹钟提高到17.5万
只。1962年机械闹钟产量达到38.27万只,当年出口2.4万只。
  建国前,中国没有自己的手表工业。1956年,青岛市南区第三钟表生产合作社
荆振禄试制出一只三长针手表。1957年该社孙天孔测绘瑞士“生达克”牌手表图纸,
试制成功17钻仿瑞士“生达克”牌粗马机芯手表,定名为“新青岛”牌。1961年成
立青岛手表厂,生产“青岛”牌601型17钻细马机芯手表,山东手表工业由此开始。
此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62年年产手表0.43万只,1975年达
到22.42万只。
  1966年为加强三线建设,烟台钟表厂军工车间迁往聊城,建立了烟台钟表厂聊
城分厂,后改为山东省聊城手表厂。7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了威海造钟厂、青岛钟表
厂、烟台手表厂、济南钟表厂以及钟表元件厂、钟表材料厂等。70年代后期进行“
三大件”会战,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至1980年,山东木钟产量达到111.77万只,
居全国首位,闹钟产量135万只,手表153.37万只。
  1985年,全行业拥有13个企业,其中时钟制造厂4个、手表制造厂4个、钟表元
配件厂5个。还有钟表研究所、科技情报站、钟表学校及为行业服务的钟表材料厂、
模具厂等。全行业拥有职工192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1人。行业占地面积
606422平方米,建筑面积43060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650万元,净值18116万元,
拥有各类设备仪器14851台套。生产时钟324.87万只,居全国时钟产量第二位,其
中木钟211.2万只、居全国首位,闹钟100万只、居全国第二位;生产手表351.3万
只,居全国第五位;生产手表钻石12230万粒、手表防震器522万套,居全国宝石元
件产量第三位。工业总产值40433万元,上缴国家利税总额11306.1万元。一年上缴
的利税就相当于钟表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62.9%。人均创利税5919元,全员劳动生
产率2.10万元。
  1949~1985年,山东钟表工业总计生产木钟1633.37万只、闹钟1691.37万只、
手表1874.3万只,上缴国家利税96216万元,为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6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