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酒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156&run=13

    〖酒精生产〗〖历史〗
  酒精是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1922年以前,国内所需酒精主要靠进
口。1920年4月,北京政府总理钱能训、北京市长袁良以及靳云鹏等人投资在济南
创办溥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制糖厂,1921年秋开机,以制糖为主,并以糖蜜生
产酒精,1922年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此系中国最早的酒精生产厂家之一。1937年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日本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强行接管该厂。
1941年增建以淀粉质为原料的酒精设备,1942年日产酒精20担。1943年拆除制糖设
备,改建酒精专业厂。1945年日本投降,南京国民政府派山东党政接收委员会接收
该厂,改名为黄台酒精厂。接收人员盗卖原材料、机械设备,致使该厂停产至济南
解放。1933年民族工商业者王宣忱在青岛建立华北酒精厂,1935年投产,日产“五
谷”牌酒精3吨左右,“七七”事变后因原料断绝停产。1938年日本人南迫、别依
两人在青岛建立生产汽水、清酒、洋酒、酒精等产品的日华酿造株式会社。1942年
日本人小林一马等合资在济南建立华北农产化学工业公司,1943年开机生产酒精,
不久被日本侵略军接管,生产无水酒精以替代汽油。1945年日本投降,该厂由南京
国民政府军政部派员接收,短期生产后停工。
  1948年济南解放后,华北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山东新华制药厂派工作组接收黄
台酒精厂,华东财办工矿部化工总厂派员接收华北农产化学工业公司,并定名为济
南酒精厂。1949年7月,黄台、济南两厂划归山东省烟酒产销管理局,后改归山东
省烟酒公司、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1953年划归中央轻工业部烟酒工业管理局领导。
1954年9月,两厂合并为国营济南酒精总厂,1958年划归山东省轻工业厅领导,更
名为山东酒精总厂。1965年划归济南市一轻局领导。1951年青岛市政府决定,由青
岛实业公司与华北酒精厂当时的产权代理人王冰仙协商租赁华北酒精厂,同时更名
为青岛实业酒精厂,划归青岛实业公司领导。1958年3月1日,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实
业酒厂并入青岛实业酒精厂,定名为青岛酒精厂。1951年秋,国家投资4282110元(
旧币)扩建淄川酒厂酒精车间。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土法上马部分厂房设
备,因条件差、效率低,以后纷纷停产。1970年5月1日,济宁酒厂投资18万元新建
年产1500吨酒精车间。1971年泰安酒厂投资25万元,建成年产能力5000吨的酒精车
间。1985年底,全省有酒精生产骨干企业6个,职工38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5
人。1985年生产酒精83320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实现工业总产值7686万元,净
产值31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266元。

    〖酒精生产〗〖设备〗〖工艺〗
  建国前山东酒精生产一直不稳定。1948年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济南、
黄台两个酒精厂,分别于1949年3、4月份恢复生产,当年产酒精1081吨。1952年底,
青岛酒精厂恢复生产,当年生产酒精29吨。1952年全省三个酒精厂生产酒精7453吨。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酒精工业处于生产恢复阶段,设备稍有
添补,年产酒精18185吨。1956年,山东酒精总厂增加排醛塔和铜精塔各1台,从10
月份到年底共产精馏酒精1051吨,提高了山东酒精质量级别。原料出酒率由1952年
的34.31%上升到1957年的37.97%。1958年片面追求产量,全省酒精产量达到
22646吨,1959年又提高到29418吨,但出酒率连年下降。山东酒精总厂原料出酒率
1958年为37.68%,1959年下降到30.19%,淀粉出酒率下降到51.76%(青岛酒精厂
下降到48.52%)。1960年转入生产救灾,原料匮乏,酒精生产大幅度下降。山东酒
精总厂日产20吨以下,青岛酒精厂日产仅1吨。其间曾以野生植物试制酒精,如狼
毒、地芋等,但因亏本而停止。1961年全省酒精产量下降到7164吨。1962年回升到
18884吨。1964年、1965年,山东酒精总厂和青岛酒精厂进行设备改造,先后实现
了原料粉碎新工艺、蒸煮糖化连续化,改变了单锅单缶的频繁作业方式。1964年山
东酒精总厂新建深层通风制曲设备,改变了高温高湿的笨重体力劳动,实现了制曲
半机械化。1966年该厂安装低压柱式连续蒸煮设备,蒸馏蒸煮等工艺分工序以仪表
控制,使生产操作更趋稳定,原料出酒率达到39.41%,1968年又上升到39.85%,
创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临沂酒厂酒精串香工艺研究成功之后,全省各市、县酒厂
陆续建起酒精生产车间或专用设备。为满足原料供应,除各厂自给之外,省轻工业
厅对滕县等13个酿酒厂按酒精计划拨料生产商品酒精,1970年生产5072吨,1975年
生产6634吨,1979年增至14037吨,占全省酒精产量的28.24%。“文化大革命”期
间,由于规章制度受到破坏,生产操作规程不严,致使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受
到杂菌污染,造成全省酒精行业第二次出酒率下降。1976年淀粉平均出酒率下降至
50.9%,其中山东酒精总厂为51.26%,青岛酒精厂为52.39%,粮食浪费比较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酒精行业加快了设备更新改造的步伐。山东酒精总
厂新建液体曲设备新型高位缶投入生产,使用该设备不仅灭菌效果好,而且糖化力
达3000单位,达到同期国内较高水平。1982年新建蒸馏楼,直径为1.9米的导向筛
板塔投入生产。1985年,该厂科研所试制成功液体曲新菌种UV11-JU5,
提高酶活力1000单位,耗曲率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最低水平,当年新增经济效益20
余万元。到1985年底,山东酒精总厂酒精设备生产能力发展到4万吨,年产酒精
33913吨,产量居全国酒精厂首位。青岛酒精厂新建锅炉房,安装AZD-20-25新锅炉,
并于1982年8月投入运行;新建蒸馏室,同年11月投入生产;新建QF-2-15余热发电
机1套,于1983年10月并网发电,发电量为1500千瓦。到1985年底,该厂酒精设备
生产能力发展到14990吨,年产酒精13015吨。各市、县酿酒厂的酒精设备生产能力,
由1949年的31394吨增至69100吨,商品酒精到1985年增长36392吨,比1979年增加2.
2倍,成为山东酒精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