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备与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151&run=13

    〖啤酒〗〖酿造〗〖设备〗〖生产工艺〗
  建国前,山东啤酒生产采用进口设备、西欧操作工艺,生产手段居国内先进水
平。但由于长年战乱,商品需求量小,设备失修,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建国
后,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指导下,青岛、烟台啤酒厂在原有生产基
础上,围绕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法。
其主要内容是“四严、四低、一高”,即“原料严、配方严、操作严、卫生严,发
芽温度低、发酵温度低、原料消耗低、成本低,产品质量高”。1964年,轻工业部
组织全国啤酒厂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对青岛啤酒的工艺进行了全面检查总
结,并编写出《青岛啤酒操作法》一书。青岛啤酒厂经多次试验,于1965年实验成
功糖化添加稳定剂、后酵添加酶制剂和抗氧剂等新技术,使青岛啤酒的稳定性由八
九十天提高到150天以上。70年代末,山东部分啤酒厂开始采用露天发酵,到1985
年,露天发酵已在全省普及。露天发酵比传统的罐式发酵投资少(发酵部分可节约
30%),管理方便,劳动强度低,是啤酒生产的一次技术革命。1985年,山东啤酒
生产吨麦芽耗大麦1278公斤,耗水31吨,耗标准煤292.6公斤,耗电161.6度;吨啤
酒耗麦芽138.5公斤,耗标准煤109.2公斤,耗大米56.5公斤,耗水25吨,耗电134
.1度,总损失率12.7%。
  从1981年到1985年,全省每年一般均有10余个厂更新改造设备。仅1984~1985
年两年间,基本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即达35379万元,两年内扩大生产能力9万
吨。青岛啤酒厂从1981年起先后投资8367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年产量由60年代初
期的不足千吨发展到1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家。青岛啤酒厂、烟台啤
酒厂、济南啤酒厂、邹平啤酒厂、莱州啤酒厂等骨干企业全部引进欧美设备,达到
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