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3&rec=1&run=13

  山东省一轻工业萌发于远古,形成于近代,至今已有11大门类、38个行业,成
为山东经济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分支,它与农业、重工业等协调发展,为
山东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840~1985年的近150年间,山东一轻工业先后出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山东濒临黄海、渤海,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农、林、
牧、副、渔业均较发达,为一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炎黄时代,
就有“夙沙”部落在今胶东海滨“煮海为盐”,成为中国海盐生产的鼻祖;龙山文
化遗址出土的尊口口冖斗(音贾)、禾皿(音禾)、高脚杯、小壶等陶器也证明,
在新石器时代,山东就已有了酿酒生产;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继蔡伦发明造纸术
后80多年,制造出了品质优于“蔡伦纸”的“左伯纸”,使山东成为中国造纸术的
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以人类的生活需求为主要目
的的生产,始终以手工劳动、民间作坊的形式在山东城乡各地发展,历代相继。一
些产品,如兰陵美酒、即墨老酒、景芝白酒等,积祖辈生产经验精心酿制,名闻遐
迩。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山东境内
出现了一大批外国资本兴办的轻工企业。在其刺激下,民族工商业兴起,形成山东
近代一轻工业。此为山东一轻工业的第一次飞跃。
  当时外国资本在山东兴办的一轻企业主要属印刷、食品等行业。1872年,美国
洋行在青岛开办蛋厂。1900年,德商在胶州开办哥伦比亚蛋厂。1902年,德商在烟
台设立哈利印刷局,用德制印刷机印制教会宣传品及汉文书籍。1903年,英德商人
合资在青岛创办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05年,德商在青岛建立崂山晶
泉汽水厂。这些企业以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原材料,加工生产成品、半成品,或运
往本国,或倾销中国市场。它们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城
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一批民族工商业者开始走出土地,投资办厂。1892年,华侨实业家
张弼士在烟台开办了当时远东最大的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05年,
沈景臣、吴壁臣在济南合资开办了大公石印馆。1913年,李邦岱在烟台创办利丰罐
头公司;蓬莱人丛良弼在“实业救国”号召下,集资20万银元创办了济南振业火柴
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济南泰康食物有限公司成立。1915年,李东山在烟台开办
宝时造钟厂,开中国机械钟制造业之先河。当时还出现了官僚资本,如1906年官商
合办的济南泺源造纸厂等。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舶来品减少,以
及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提倡国货、抵
制日货的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
争的爆发,山东民族一轻工业的黄金时期很快结束。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其他帝国主
义势力,以强行征用、强迫投资、低价收购等侵略手段压制、摧残山东民族工商业。
1937年,济南泺源造纸厂(后改名华兴造纸厂)被日军侵占;溥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制糖厂在日军侵占济南后,被其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强行接管。1938年日军侵占
青岛,强行向青济国货胶厂投资,将其改为青济制胶公司,并将济南分厂的主要设
备运往青岛,致使济南分厂停产。济南兴华造胰厂则于1939年被日军强行收购,交
日商经营。此外,日商还大量在山东境内设厂,利用当地廉价的资源、劳动力为其
生产军用物资、生活用品等,冠以“株式会社”的工厂充斥山东各地,大大冲击了
山东的民族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商经营的企业为官僚资本吞并。在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及封建买办资本的合力压迫下,山东民族一轻工业景况萧条,日渐萎
缩。其中远东最大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至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前夕,只剩下5
名员工,已无力生产。
  近代一轻工业的出现,标志山东一轻工业由民间作坊、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工业
生产,为现代山东一轻工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近代一轻工业仍以小规模企
业居多,机械化程度较低,民间作坊、手工工场大量并存,仅外资办的青岛啤酒厂
及民族工商业者办的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等少数企业全套引进外国生产工艺、设
备,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大量的企业只达到简单机器加工的水平。1949年,
山东一轻工业系统总产值仅5596万元,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企业1105户,从业人
员3.4万人。主要产品产量都很低,其中机制纸3300吨,原盐41万吨,钟3622只,
火柴131万件,肥皂1200吨,饮料酒9800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山东一轻工业由此
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远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的第二次飞跃。
  建国初期,山东一轻工业百废待兴。当时一轻工业的主要经济成份为资本主义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在1950~1952年的三年恢复时期,山东省人民政
府为恢复和发展一轻工业,满足人民生活需求,通过组织加工订货、指导扶植、在
城市开展生产自救等形式,积极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者恢复生产。经过三年
的恢复与发展,全省一轻工业固定资产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至8500万元。
  1953年开始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山东一轻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到公私合营、逐步赎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组织生产
合作社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集体经济的道路。1956年春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全面完成后,全省一轻系统企业由原来的900个合并为288个,实现了由小规模
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7年,全省一轻工业总产值达到2.08亿元,比1949
年增长了2.72倍;主要产品产量也有了较大提高:机制纸产量比1952年增长2.4倍,
原盐增长17%,钟增长2.8倍,干电池增长4.61倍,肥皂增长3.58倍,火柴增长7.5
倍,酒精增长1.44倍。一轻工业学习苏联的经验,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中心的工业
管理体系,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济核算、成本财务管理等逐步纳入
新体系中。
  在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在恢复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山
东一轻工业以满足人民生活供应为目的,努力开发新产品,建立了部分新行业。
1951年从上海迁至青岛的建国灯泡厂,经公私合营后迁至济南,其部分人员、设备
同济南的玻璃厂、制罐厂、制镜厂等组成济南保温瓶厂,开始在省内生产保温瓶。
1952年,青岛的53家自行车零件厂分别组成青岛市自行车第一联营社和第二联营社,
1954年又组成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以加工订货的方法统一组织自行车生产,建立了
山东省自行车行业。同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利康商行等13家修理、贩卖缝纫机的
厂、店合营,办起了青岛联华缝纫机制造厂,当年生产“鹰轮”牌缝纫机279架,
揭开了山东省连续批量生产缝纫机的历史。
  1958年“大跃进”兴起。在急于求成、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的“跃进”
热潮影响下,山东一轻工业出现盲目的飞速发展。在既要为钢铁工业“让路”,又
要“跃进”的思想指导下,各地纷纷土法上马,兴办了一大批“小、土、群”企业。
造纸行业兴建小纸厂115个,县以上造纸厂由1957年的8家猛增至63家。酿酒行业冲
破了专酿专卖的约束,形成社社酿酒的局面,全省仅小酒厂就达2000多个。制盐业
开展了大搞海水综合利用、土法生产多种盐化产品的群众运动,到1960年6月,各
地盐场建起土灶1000余座,设铁锅5000余口,生产劣质钾镁肥、卤块、芒硝、石膏、
盐酸、纯碱,还试制了氯化钾、溴素、金属钠等。1958年至1960年的3年间,山东
一轻工业完成投资1.18亿元,超过前8年总和的5倍,也超过了当时一轻工业原有固
定资产总值。1960年一轻工业总产值达到7.55亿元,比1957年增长2.63倍。但是,
由于盲目大上,技术条件不具备,且片面追求产值、产量,产品质量差、消耗高、
浪费大,又加上农业歉收,原材料、燃料等供应全面紧张,到1961年,大量企业停
工待料或下马,生产大幅度下降。1961年,全省一轻工业总产值仅3.9亿元,全员
劳动生产率下降为5176元,为上年的45.7%。市场供应趋于紧张。
  1962年开始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山东重新将合并了
的省轻工业厅、手工业管理局、盐务局分开,工厂按行业归口,已经下放的企业重
新收回省厅管理,地区轻工业局也相应收回一批企业,城市企业全部收回,由市直
属;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在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
全省仍投资1815万元用于恢复和扩大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市场供应的紧张状况有所
缓和。同时,加强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重新颁发、补充产品
质量标准,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经过三年的调整,山东一轻工业
生产恢复正常。1965年,原盐、饮料酒、日用玻璃等几种主要产品的产量均达到了
历史最高水平;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4%,占全国
一轻工业总产值的4.8%,居全国同行业第九位。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山东一轻工业的发展再度受到严重破
坏。1967年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冲击工厂。企业下放,管理机构被打乱,
有效的管理制度被破坏,产品质量下降,花色品种减少,企业亏损增加,劳动生产
率和利税率大幅度下降。1974年掀起“批林批孔”运动,仅造纸行业总产量就由上
年的162965吨跌至94270吨。1965年全省一轻工业有亏损企业14个,亏损额470万元,
1975年增至89个、1450万元。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轻、重比例失调,过
度强调发展重工业,一轻工业投资缩小,最终导致一轻产品市场供应全面紧张。为
缓和供需矛盾,山东省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和本省的实际情况,在统一指导下,集
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各种大会战,组织了小三线建设。通过大会战、小三线
建设等形式,山东一轻工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山东一轻工业的布
局,提高了生产能力,开拓了生产领域。在小三线建设期间,造纸行业的山东造纸
总厂东厂、西厂,青岛造纸厂,青岛造纸三厂等骨干企业采用一分为二的办法,迁
出部分设备,抽调部分技术力量,到省内小三线办分厂;钟表行业的烟台钟表厂于
1966年将其军工车间迁往聊城,建立了烟台钟表厂聊城分厂,后改称山东省聊城手
表厂,成为山东钟表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1967年,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在聊城建
立分厂,后改名为山东省第二轻工机械厂;1970年,济南搪瓷厂在邹县建立搪瓷分
厂,后改名鲁南搪瓷厂。1966年的青岛东风盐场会战历时两年,实现了原盐生产扬
水、制卤、结晶、堆坨四集中及主要生产工序的机械化,并实验成功塑料苫盖结晶
池全天候晒盐法。会战成果在省内外各大海盐区推广,推动了国内海盐生产技术的
进步。日用机械大会战至1980年结束,共新建、扩建“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
手表)主机厂18个,增加配件厂62个,较大地提高了山东省日用机械的生产能力。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为满足市场供应,还先后在滕县兴建保温瓶厂,在淄
博、潍坊、济宁、泰安等地建立一批电光源厂,在济南、宁阳、青岛、惠民、招远、
冠县、临清、蒙阴等地建立一批电池厂。1968年成立潍坊市合成洗涤剂厂,创建山
东合成洗涤剂行业。1966~1976年,山东一轻工业全系统基建投资2.07亿元,其他
投资及企业自筹资金7.449亿元。1976年全省一轻工业总产值达16.9亿元,比1966
年增长2.46倍,年均递增13.3%。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一轻工业的发
展因多种原因留下了许多隐患。由于“文化大革命”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有效的管
理制度被破坏,10年中生产以追求产值产量为目的,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被忽视;
日用机械大会战虽扩大了生产规模和布局,提高了生产能力,但因技术论证不够充
分,对市场缺乏认真调查,部分整机厂建厂后技术条件不具备,产品在较长时期内
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
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生产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以后的生产建
设中,由于它忽视甚至排斥市场经济,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失去活力,导
致一轻产品市场出现大量滞销与多种产品供不应求甚至脱销并存的不正常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调整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加
快轻纺工业的发展,确定对轻工业予以原材料、燃料、电力、资金等“六个优先”,
同时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山东一轻工业迅速发
展,出现第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1979年始,山东一轻工业从着重抓产值产量转向抓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到
1979年底,15种主要产品的15项质量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1
月,全国轻工业局长会议提出《关于加强轻工业专业化协作的初步意见》,要求各
地“因行业制宜,因地制宜,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公司(总厂)或联合公司”,
“直接负责归口管理全行业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山东一轻工业在此前后先后
成立了山东省盐业公司、山东省造纸印刷工业公司、山东省食品工业公司、山东省
日用机械工业公司、山东省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山东省轻工机械工业公司、山东省
一轻工业供销公司,各公司归口管理本行业生产经营,组织所属工厂专业化生产和
协作配套,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
  1984年开始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5年,
各级一轻工业部门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把生产经营、劳动人事、资
金使用、技术改造等权力进一步下放到企业,将95种产品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
计划,其中36种产品计划权下放到地市。权力下放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企业
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普遍实行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企业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赢得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制
盐行业实行自主经营后,为改变限产带来的劳动力剩余、部分滩田闲置等状况,综
合利用多余劳力发展海产养殖,1985年收获对虾1782.80吨,海产养殖销售利润720
万元,占同期制盐行业销售总额的52.3%,成为盐业的经济支柱之一。缝纫机行业
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转产小型冷库设备、食品机械等,扭转了长期亏损
的局面。省厅直属专业公司向企业过渡,供销、造纸印刷、日用机械、食品、日用
化学、轻工机械、盐业等7个公司全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行
政管理型逐步向经营服务型转变。
  建国后,山东一轻工业偏重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未能积极引进国外
的先进技术设备,很长一段时期内普遍处于装备落后、技术工艺水平较低的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山东一轻工业积极开展科技
革新,并立足本省,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旧设备、旧工艺。
1981年至1985年,全省共完成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1.68亿元,引进设备1754台(套)
,建成现代化工厂(车间)52个、现代化生产线74条,山东一轻工业的技术、装备水
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979年至1985年的7年,是山东一轻工业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
好的时期。1980年,全省一轻工业总产值29.3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8%,
占全国一轻工业总产值的8%,居第四位。1985年达到47.7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
值的8.85%,占全国一轻工业总产值的7.22%,居第三位。全年实现利税10.26亿
元,产值利税率为21.9%,劳动生产率达到14300元。产品结构有了较大调整,12
种主要产品的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啤酒285631吨,比1980年的80061吨增长2.6
倍,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在1980年367436吨的基础上增至564720吨;合成洗涤剂8.14
万吨,是1980年2.439吨的3.3倍。到1985年底,全省一轻系统共有企业844个,其
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376个;职工34.35万余人,其中全民所
有制职工23.35万余人,集体所有制11万余人;固定资产原值30.488亿元,在全国
仅次于广州,居第二位;1949年至1985年,共实现利税136.34亿元,是国家累计投
资22.84亿元的5.97倍,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一轻工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尤其是经建国后3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
己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山东是国内重要的农、副、渔业区,一轻工业所需的大部
分原料均可立足省内供应,如粮、棉、油、水产品、水果、肉禽等,山东据此大力
发展了食品工业,并在国内形成优势;山东是全国机械钟生产的发源地,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烟台钟表生产基地,在国内钟表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
东是重要的海盐产区,原盐、盐化工等生产技术水平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山东一
轻工业各行业已形成较强的配套生产能力,各行业相互依托、协调发展,构成相对
完整独立的山东一轻工业体系。第二,山东省一轻工业设备经30余年的发展,已居
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不仅新兴行业的石英钟表、彩色印刷等生产使用新设备,而
且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产品行业,如原盐、饮料酒、灯泡等,也逐步实现机械化
生产。到1985年,全省一轻系统拥有较高水平的生产设备12万台(套),其中专用设
备10.8万台(套)。全省仅罐头行业就从日本、美国、英国、西德、法国、丹麦、瑞
士、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引进各种生产专用设备与生产线60多台(套)。
到1985年底,全省有7000多台(套)设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钟表行业人均装备
率已高于上海。第三,山东一轻工业拥有一大批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的骨干企
业和大批名、优、特产品。至1985年,山东一轻系统所属企业已获国家优质产品金
质奖3个、银质奖5个,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19个,获省优质产品奖313个。青岛
啤酒、烟台张裕的各种葡萄酒、烟台北极星钟均名扬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声誉。第
四,山东一轻工业已建立起不同层次、完整的科教体系,为一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保障。上述种种优势,为山东一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
于诸种原因,山东一轻工业也存在一些有碍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弱势,如部分行业技
术落后、装备陈旧,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一轻工业加工原料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生
产和供应体制;轻工产品普及型比重大,提高型和经济型比重小;管理水平仍较低,
竞争能力较弱等。这些因素均制约着山东一轻工业的发展。因此,山东一轻工业的
进一步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山东一轻工业必将以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成
为山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