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渔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65&run=13

  山东省内陆以捕捞为业的渔民主要分布在微山、东平、梁山、鱼台、济宁、滕
县、平阴等沿湖县,其他有河流与较大水面的县(市)也有少量专业或兼业渔民。
三十年代以来,渔民户数相对稳定,而劳动力则呈增长趋势。全省以捕捞为业的渔
民情况,见表3-1。

   山东省湖区渔民数量(1936-1985年)
表3-1
┌────┬────────┬────────┐
│年份  │户数      │劳动力(人)  │
├────┼────────┼────────┤
│1936  │16465      │37900      │
│1949  │13373      │28287      │
│1957  │28322      │54436      │
│1963  │未详      │126170     │
│1975  │16779      │39200      │
│1985  │16588      │69582      │
└────┴────────┴────────┘
  南四湖区的渔民,有当地居民,也有外省漂居渔民。东平湖的渔民,原籍大多
来自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北等地,修建东平湖水库后已陆居建队。1950年
前,淡水捕捞业主要由个体渔民组成,渔民在经济上遭受多层次的剥削,社会地位
低下,被辱称为“湖猫子”,其渔获多被水上鱼贩以大秤收买、低价付款、拖欠晚
交或以劣货易鱼等手段掠去。沿湖各口镇的鱼行,多为恶霸地主开设,除在收购鱼
货时对渔民进行剥夺外,还向渔民放高利贷(粮食),渔民还债时,“听涨不听落”
。湖上还有以帮头姓氏命名的“帮”,卖鱼要由帮头提称报数,卖鱼所得必须分给
帮头一部分。渔民还常受官府的剥削,渔船被强派官差。建国前,渔民的生活大致
分三等,一是“大网帮”,一般占有1艘较大的船,既拉网捕鱼又兼营运输,生活
较富裕;二是“枪帮”,一般占有1艘较大的船供住宿(兼生产),另有一条小船
和鸭枪、钩、篮、箔、卡等小型渔具,生产门路较广,生活水平居中;三是“罱帮”
,全家人挤住在1艘小船上,生产工具只有1把罱和1把渔叉,生活水平极低。渔民
常年漂泊在湖上,无住房、无户籍、无文化、无政治地位,甚至死后没有墓地。贫
苦渔民常年无钱买粮,多采水草种子充饥,常年赤足,衣不遮体,渔家姑娘到出嫁
才能穿上鞋,有的被迫卖儿卖女,一个孩子最多换100斤高梁。
  建国后,湖区渔民逐步走上渔业集体化道路。南四湖渔民从1950年开始组织互
助组,1954年组织渔业合作社,1957年完成了渔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成立了人
民公社。东平湖渔民,多随船流动,枯水季节或沿运河南去江、淮,或顺黄河东到
渤海,丰水季节再回到东平湖。东平县的纯渔民,1957年纳入水河公社后茶棚大队,
因渔农关系未能妥善处理,1959年自行退出,1961年又组建成独立的随河船渔业大
队。梁山县的纯渔民,1970年前户口多散落在沿湖各农业队,每年向集体交纳一定
数额的钱,年终参加农业队的分配;1970年以后,当地政府将他们集中起来,成立
了新村渔业大队,属大安山人民公社。到1981年,全省湖区共有渔业公社6个、生
产大队66个(1982年以后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294个。
  渔民组织起来以后,生产实行统一经营,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渔获一般
由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生产队统一结算,每月预支给渔民一部分生活费,年终
进行决算。
  50年代初期,湖区渔民人均年收入30~50元,相当一部分渔民靠政府救济生活。
集体化以后,虽然渔业总收入逐年增长,但由于“左”的影响及人口增长过快,
1957-1979年人均收入长期在95~125元水平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业普遍推行了生产责任制,集体对渔民实行包干
提留,船网渔具折价分给渔民个人,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多种经营迅速发展;
鱼价成倍增长(1978年以前鲤鱼收购价每斤0.4~0.5元,1985年集市贸易价每斤4
~5元),渔民收入明显增加,南四湖区渔民1985年人均收入500~600元。渔民中
拥有万元以上财产的家庭占30%左右,较富裕渔民购置了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沙
发等高档生活用品。东平湖区,1985年每船(一男一女)收入千元左右;1980年以
前,东平湖区座船很少,渔民下湖生产,当天不返回的,多居住在生产船上。进入
80年代,许多渔民从南四湖购进了座船;东平湖渔民,一般家庭财产5000元左右。
  建国后,湖区渔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1957年,省政府拨款1.7万元在
东平县水河公社后茶棚大队建房55间,使25户连家船渔民陆居。1965年,省政府又
拨款53万元用于渔民陆居(按每两名渔民一间房、每间房200元的标准发给渔民自
建);1973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15万元为东平县随河船渔业大队建起了渔民新村。
至1978年,东平湖区的渔民已全部陆居。1974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153万元,解
决微山县渔民陆居,到1982年,累计拨款397万元,帮助南四湖35个渔业大队的连
家船渔民移居到陆地。渔民陆居后,生产开始由单一的捕捞转向养殖、种植、运输
等多种经营,生活逐步实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建国前,渔民无受教育的机会,识字的人极少。直到渔业合作化时期,不少渔
民还用结绳、数鸡头米等方法记事,合作社会计皆丛岸上招聘。1955年,微山县大
捐渔业合作社创办了全省第一处湖上渔民小学,到60年代,全省湖区渔村基本普及
了小学教育。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渔民文化水平仍落后于当地农
村文化水平。据1982年对微山县12个渔业大队调查,在5856名渔业劳动力中,有高
中文化程度的198人、占3.39%;初中文化程度的459人、占7.85%,高小文化程度
的507人、占8.66%,初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含文盲)4692人、占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