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淡水捕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64&run=13

  山东境内淡水捕捞业自古以来即在巨野泽、梁山泊、东平湖、微山湖及黄河中,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发展甚缓。1936年全省淡水捕捞产量3.7万吨,为建国前历
年最高水平。1949年全省淡水渔区渔民共1.3万户、渔船1万余艘,产量降到1.8万
吨。
  建国后,通过废除封建渔霸、渔行对渔民的压迫和剥削,省人民政府向湖区渔
民发放救济粮款,稳定鱼价,解决了渔盐供应等,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渔民
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1952年,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山东省淡水区水产事业管理暂
行实施细则》,加强了对淡水捕捞的管理,使淡水水产资源得到保护。是年,全省
淡水捕捞产量4014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政务院决定将原由山东、江苏两省八县分管的南四湖划归新设的微山
县统一管辖,湖区生产管理开始得到加强。
  60年代初,由于大批劳力涌入湖内进行捕捞生产和修筑大型堤坝,使鱼类产卵
和洄游受到影响,湖区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捕捞产量开始下降。1968年,全省淡水
捕捞产量降至1.2万吨,为建国后最低水平。1969年以后,淡水捕捞产量开始回升,
1977年恢复到近3万吨。70年代以后,小清河流域污染日趋严重,历史上盛产鱼虾
的麻大(锦秋)湖鱼虾已基本绝迹;南四湖也有15万亩水面严重污染。
  1978年以后,湖区渔业生产经过调整,走上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水产品
产值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由52.4%下降到23.2%。在鱼价放开、渔捞产量回升的情况
下,淡水捕捞总产值明显增长。1985年,全省淡水捕捞产量3.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