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增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62&run=13

  一、鱼虾苗放流
  1962-1970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分别在莱州湾、渤海湾、
辽东湾、渤海中部、滦河口、渤海海峡、烟威外海、石岛外海标志放流对虾苗近12
万尾,回捕4350尾,回捕率为3.6%。主要目的是探索、研究对虾的洄游规律,进
行渔场预报,指导秋汛捕虾生产。1981年7月,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将体长3~5厘
米的幼虾在潍河下游向莱州湾进行标志放流;1983-1985年,该所标志放流对虾苗
58万尾、生产性放流幼虾2700万尾。
  1983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乳山湾放流经中间培育、体长在3厘米以上的虾
苗279.5万尾,回捕率8%,当年回捕对虾6000公斤。
  1984年7月,山东省在乳山湾、桑沟湾、五垒岛湾、丁字湾和胶州湾进行生产
性放流,共放流体长达3厘米以上的虾苗3亿尾。当年10月底,从上述5个海湾捕获
对虾1200吨,除去天然对虾产量200吨,回捕率7%,人工放流对虾产量达1000吨,
纯收入197.8万元。同年10月,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首次在乳山湾标志放流平均体长6.
5厘米的梭鱼苗6万尾。
  1985年,全省在半岛南部近海和渤海共放流虾苗12亿尾,其中南部近海9.3亿
尾,回捕率6.8%,增殖对虾2300多吨、总产值4600万元、净收入2436.7万元。同
年4月和9月,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先后在乳山湾标志放流梭鱼苗种36万尾、无标志放
流5万尾,掖县向莱州湾放流梭子蟹苗3200万尾。
  二、海珍品底播
  山东省海珍品增殖的主要品种是扇贝、刺参和皱纹盘鲍。
  扇贝增殖主要在荣成沿海进行。1958年,荣成县两次移殖种扇贝50万个,投放
到镆铘岛、蔡家庄、桑沟湾、红石、马山头、大墨石等海区。70年代后,随着扇贝
人工采苗和人工育苗水平的提高,采用苗种底播放流的方法,先后向海底撒播贝苗
500多万粒。
  1980-1982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连续3年在荣成县寻山海区投放平均壳高2.7
~3.3厘米的稚贝共14万粒,存活率为80%。1983年,在荣成县寻山海区投放平均
壳高2.4厘米的稚贝105万粒,1985年收获扇贝17.5吨,平均亩产306.5公斤。
  刺参增殖始于50年代末,主要方式是人工移殖投放苗种。1958-1960年,荣成、
乳山分别向马山港、宫家岛海区投放了成参,使其在海底繁殖,两年后在增殖区形
成规模生产。70年代初,刺参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73年,崆峒岛渔队向自然海区
投放刺参耳状幼体10亿个,翌年测定,在投放海区每平方米有体长3~4厘米的幼参
60个。
  1974年,长岛县陆续向自然海区投放刺参幼体29亿个,资源量有明显回升。
1974-1975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青岛大黑栏投石4亩,先后投放0.5厘米参苗4
万个,到1978年平均体长18.9厘米。1976-1977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崂山县港东
沿海投石45亩,先后投放亲参1.4万个,到1980年1月,该增殖区的资源量比增殖前
增加16倍。1978-1981年,崆峒岛渔队向自然海区投放刺参耳状幼体30亿个、稚参
20个、参苗17万个。1980-1981年,牟平县养马岛海参养殖场先后向自然海区投放
刺参耳状幼体16亿个、稚参121.3万个。1983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乳山县半海
山海区投放稚参315万个、在腰岛东海区投放参苗7.8万个、在腰岛西海区投放参苗
10余万个,当年底检查,上述海区的刺参密度每平方米1.2~1.8个,比投放前增加
了70倍以上。同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蓬莱县马格庄海区进行了刺参育苗与增殖扩
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1984年,长岛县海珍品增殖站投石4.5万立方米,辟建“
瓜垄式”刺参增殖区430亩,翌年检查,每平方米存参4.5个,比投石前增长近3倍。
1984-1985年,芝罘区渔技站在崆峒岛海区投放刺参耳状幼体22亿个。
  鲍增殖1959-1960年,烟台海水养殖场两次从长岛引进种鲍117.5公斤,分别
投放在烟台山下和担子岛周围海区,使其自然繁殖生长。此时,荣成也进行过鲍引
种增殖试验。其后中断十多年。1973-1974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进行的皱纹盘
鲍育苗试验成功。1978年以后,烟台、荣成、乳山、威海、牟平等地均进行了鲍引
种增殖试验。1981年,即墨县水产局盘龙庄育苗室育出鲍苗3.56万个;长岛县海珍
品试验场育出鲍苗1万个,并将5000个投放自然海区。1982年,烟台市水产局从长
岛引进鲍种100公斤,投放到担子岛周围海区。1982-1985年,长岛县海珍品实验
增殖站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指导下,在室内人工培育幼鲍18万个,创鲍大水
体人工育苗新纪录。因鲍人工育苗尚未进入生产性阶段,故鲍大面积增殖尚未进行。
  三、投放人工鱼礁
  山东省沿海建造人工鱼礁始于80年代初。1981-198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蓬
莱县刘家旺海区投放8立方米的正方体鱼礁310个、2480立方米空体,在胶南县胡家
山和灵山岛西投放3.4立方米的正方体鱼礁402个、1366.8立方米空体。据蓬莱县
1981-1983年在人工鱼礁投放海区的钓钩试捕,投礁后单位产量是投礁前的2.5倍。
1984年又增加了蓬莱县抹直口、荣成县桑沟湾和河口外、威海市小石岛和远遥湾、
长岛县马枪石6个试验点,共放鱼礁1620个,海底布放面积约400亩。1985年,全省
投放人工鱼礁9500个,其中胶南300个、蓬莱400个、长岛6000个、威海2400个、荣
成400个,海底布放面积约1800亩。人工鱼礁的投放为沿海鱼类栖息初步创造了优
良条件。
  四、巨藻移植
  1978年9月,黄海水产研究所出国考察人员从墨西哥成功地引进了巨藻幼苗和
配子体,并采到部分孢子,继而在青岛培育出近10万棵巨藻幼苗。1979年将巨藻分
别在青岛和俚岛海区进行筏式水层养殖、海底投石移植和潜绳养殖试验,因水温较
高,巨藻多患黑烂病,度夏藻体仅存活13株。
  1980年,将巨藻移植到长岛县南隍城岛附近海域,分别用绑苗投石法和水泥砣
上加围网法进行养殖,5000棵巨藻幼苗皆被海胆吃光。1981-1983年,继续在南隍
城岛进行潜绳悬养试验,巨藻得以安全越夏,1984年收获鲜藻1430公斤,巨藻移植
试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