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淡水鱼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18&run=13

  山东内陆水域尤其是河流与湖泊中的鱼类资源稍有不同。黄河(山东段)共有
鱼类119种,以刀鲚、鲤、鲶、草鱼、银鱼、赤眼鳟等为主要经济种类;南四湖共
有鱼类78种,以■、黄颡、乌鳢、红鳍■、长春鳊、鲶、鲤、鳜等为主要经济鱼类;
东平湖共有鱼类55种,以鲤、■、乌鳢、红鳍■、翘嘴红■、长春鳊等为主要经济
鱼类。■、鲤、刀鲚、乌鳢,在山东省淡水鱼类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乌■约
占南四湖渔获总量的80%,刀鲚和鲤占黄河渔获总量的80%以上。50年代以前,全
省淡水鱼常年产量约1~2万吨。1952年全省淡水捕捞产量达到4万吨,创历史最高
纪录。随着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强以及水质污染、洄游通道受阻等因素,鱼类资源渐
趋衰退,渔获个体逐渐变小。从50年代到80年代,渔获中■平均尾重从75克降到23.
5克、鲤从1000克以上降到200克以下,幼鱼比例由50%以下上升到70%以上,黄河
鱼类由118种减少到96种,曾为黄河名产的刀鲚和小清河名产的银鱼,皆已近乎绝
迹。
  黄河鲤 金鳞赤尾,肉鲜嫩,用黄河鲤做的菜色香味俱臻上乘,自古即人名吃之
列。其形色可爱,向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是黄河两岸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鱼,已
成喜庆筵席所必备。黄河鲤生长速度和肥满度均优于湖泊、水库之鲤。全省一般年
产2000吨左右,约占鲤鱼总产量的半数。
  黄河刀鲚 俗称河刀鱼、■鱼、毛刀鱼。其体长而扁、银白色、宛若尖刀。成鱼
体长30厘米,尾重100克左右。肉中多细刺,肉质细嫩,肉味香鲜,是黄河下游颇
受欢迎的著名特产。黄河刀鲚属溯河性经济鱼类,每年谷雨前后,由渤海溯黄河游
入东平湖产卵,白露前后,幼鱼长到10厘米以上,顺黄河东入渤海,从而形成每年
春秋两次刀鲚渔汛。民国初年,全省刀鲚年产量只有10余吨,20年代年产量一般30
吨左右。50年代最高年产量近千吨,其中沾化、利津两县约占一半。50年代末,东
平湖陈山口修闸后,其洄游受阻,产量骤降,已形不成渔汛。
  银鱼 俗称面鱼,是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体长10厘米,通体透明,洁白如银,
无骨刺,肉质鲜嫩,通体可食,且无须开膛破肚,洗净即可下锅,深受人们欢迎。
清代,利津县所产银鱼多用冰鲜船运至天津。银鱼在山东沿海诸河口均产,尤以黄
河入海口两岸的支脉河及小清河产量较多。1917年,全省银鱼产量40吨,1922年上
升到270余吨,1929年下降到30吨。50年代,惠民地区最高产量曾达300吨,寿光县
最高年产量(1965年)130.9吨。70年代后,由于沿海诸河流特别是小清河上游有
害工业污水增多,银鱼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进入80年代,产量已不足10吨。
  泰山赤鳞鱼 又名石鳞鱼、多鳞铲颌鱼,是中国名贵淡水鱼。其肉嫩而爽口、香
而不腻,曾为清朝皇室贡品。清氽赤鳞,是泰山风味名吃。此鱼生活在泰山山涧溪
流、深潭之中。成鱼个体长不过20厘米、重不足100克,背部淡兰色、腹部白色、
体侧鳞片微黄、中间有条金黄色鳞带,鳍大部呈红色、光彩熠熠。此鱼较难蓄养,
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生长也慢。进入80年代,人工驯养、孵化和成鱼养殖试验先后
成功,赤鳞鱼资源开始得到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