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鱼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17&run=13

  山东省近海鱼类约200余种,常见的有鲨(有扁头哈那鲨、白斑星鲨、双髻鲨
等12种)、鳐(有中国团扇鳐、孔鳐等9种)、黑线银鲛、太平洋鲱、青鳞鱼、斑
■、鳓、■、沙丁鱼、黄■、刀鲚、香鱼、银鱼(有大银鱼、长鳍银鱼、尖头银鱼
3种)、蛇鲻、鳗鲡、颚针鱼、燕鳐、小鳞■、鳕、尖海龙、日本海马、鲻鱼、梭
鱼、银汉鱼、四指马鲅、鲈、多鳞■、方头鱼、竹■鱼、■(有蓝圆■、沟■、黄
条狮、大黄鱼、小黄鱼、■鱼、白姑鱼、黄姑鱼、叫姑鱼、黑鲷、真鲷、花尾胡椒
鲷、青■、金钱鱼、海■、■(有云■、绵■等10种)玉筋鱼、带鱼、鲐、蓝点马
鲛、银鲳、圆舵鲣、■虎鱼(有矛尾■虎鱼、裸项吻■虎鱼、蝌蚪■虎鱼、纹稿■
虎鱼、狼■虎鱼等20种)、大弹涂鱼、黑裙、褐菖■、绿鳍鱼、短鳍红娘鱼、六线
鱼、■、■鱼、杜父鱼、松江鲈、牙鲆、桂皮斑鲆、鲽(有高眼鲽、木叶鲽、黄盖
鲽等7种)、条鳎、半滑舌鳎、宽体舌鳎、绿鳍马面■、河■(有虫纹东方■、条
斑东方■、红鳍东方■等8种)、箱■、刺■、翻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有:
  蓝点马鲛(俗称鲅鱼) 属海洋暖温性洄游距离较长的中上层鱼类。一般体长26
~52厘米,大者达1米以上,体背蓝黑色,体侧中央有数列黑色圆斑,腹部银灰色,
体长而侧扁,尾柄较细。渤、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每年4月下旬,沿东经123°附
近海域向北洄游,到青岛、石岛附近和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近岸水域产卵、索
饵。9月以后,随着水温下降,鱼群逐渐从渤海游入黄海,12月下旬按原路线返回
越冬场。山东省蓝点马鲛产量在全国居首位,约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3省1市
总产量的50%以上。50年代前,常年产量2000~4000吨。60年代初推广胶丝流网后
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1964年产量骤增至万吨以上。1966-1978年,年产量2~3万
吨。1985年3.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太平洋鲱(俗称青鱼) 属冷水性近海中上层中距离洄游鱼类。鱼体长而侧扁,
腹近圆形,背侧灰黑,两侧及腹部银白色,侧上方微绿。黄海鲱是太平洋鲱的一个
地方性种群,终生生活在北纬34°以北的黄海海域。主要产卵场在荣成、威海近岸,
每年3~4月作生殖洄游,产卵后游向深水区,分散觅食。夏季主要在黄海中部和北
部水深60~80米的海域索饵,秋、冬季主要分布在石岛东南外海水深70~80米海域。
黄海鲱资源年际变化剧烈。1900年前后在荣成至掖县沿岸黄海鲱资源连年旺发之后,
资源遂明显减少。1938年之后,资源又有回升,为山东省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持续
6年之后,资源又明显减少。1967年鲱鱼再次在荣成、威海沿岸和石岛东南外海大
量出现,产量逐年增加,1972年产量达10.5万吨,之后又逐年下降。1985年产量降
至1670吨。
  鲐(俗称鲐巴) 属暖水性上中层长距离洄游鱼类。背部青蓝色,腹部淡黄色,
身体粗短,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近海均有分布,以黄海较多。每年3
月末~4月初,鱼群向北作生殖洄游,5月到达青岛、石岛、烟威外海,渤海海峡附
近及海洋岛西南部海域。5月底,部分鱼群进入渤海,分布于莱州湾北部、滦河口
和秦皇岛外海海域。鲐群6月下旬在渤海产卵结束,7月以后陆续返回黄海北部,经
烟威外海抵海洋岛南部,8月在石岛东南部外海及连青石渔场索饵,9月主要分布于
南朝鲜大小黑山岛西部至东经123°以东深水区,10月以后鱼群逐渐移向济州岛东
南至五岛列岛西部一带。鲐资源年际变动很大,年产量可相差万吨以上。50年代以
前,山东省鲐年产量一般3000~4000吨,最高5000吨左右。50年代,年产量6000~
8000吨,渔获物以4~5龄鱼为主。60年代,年产量3000~6000吨。70年代,年产量
在万吨以上,最高3万余吨,渔获物以2~3龄鱼为主,个别年份中1龄鱼的比重较大。
80年代,年产量逐渐下降,1985年仅7856吨。
  鳓(俗称鲞鱼、白鳞鱼) 属近海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体侧银白色,体被薄圆鳞,
体长一般40厘米,重500克。烟台、威海沿海及莱州湾、渤海湾分布较多,资源变
动较大。40年代前,山东常年产量5000吨;1952年曾达8473吨,之后逐年下降,到
1957年只有1177吨;1965年回升到8049吨后,产量又逐年下降,鱼体变小,已形不
成渔汛;1985年产量仅927吨。
  银鲳(俗称鲳鱼、镜鱼) 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侧扁,略呈菱形,口小鳞细,
身高体短,成鱼体长一般20~30厘米。黄渤海区银鲳群系的越冬场在济州岛、对马
岛与五岛列岛之间,越冬期为1~3月。产卵场与其他近海性鱼类极为相近,产卵期
为5~7月。索饵群体分散于深、浅不同水域。山东省近海银鲳资源量一向不多。50
年代以前常年产量约百吨左右,70年代一般为500吨,1979年上升到2102吨,1985
年达5771吨。
  小鳞■(俗称针鱼、马步) 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17~24厘米,
喜栖于浅海及河口,有时进入淡水。主要分布在海州湾、石岛沿岸、烟威近海、莱
州湾东部以及滦河口一带,尤以黄县屺■岛和桑岛近海为密集中心。小鳞■资源的
开发利用始于1966年,仅黄县屺■岛附近有少量渔船用小围网捕捞,年产量仅几十
吨;1975年掖县渔民开始捕捞后,两县年产量200~550吨;1979年掖县渔民在芙蓉
岛渔区用浮拖网试捕此鱼成功;1980年掖县至长岛一带用浮拖网捕小鳞■的渔船发
展到400艘,荣成县也有部分定置网生产。1983年全省产量4860吨。
  远东拟沙丁鱼 属沿岸中上层洄游鱼类。体长多21~23厘米,体重110~130克,
主要分布于日本海。每年4~6月,鱼群洄游到青海渔场东部、石岛渔场、海洋岛附
近和青岛、海州湾近海水深20~60米水域;7月主要分布于石岛东部和大沙渔场北
部水深40~60米海域;10月底游离黄海,返回越冬场。1976年在石东渔场首次发现
沙丁鱼,是黄海的偶见种类。1981年进入黄海和渤海的沙丁鱼数量明显增多。1985
年开始成为山东省海洋捕捞的重点开发资源。
  竹■鱼(俗称刺鲅、山鲐鱼) 属中上层洄游鱼类。体长32~38厘米。黄海区竹
■鱼的越冬场在对马海峡附近及东海北部。12月~翌年1月为越冬期,2月鱼群逐步
北上,在连青石渔场索饵至11月;另有一支鱼群自东海北部沿朝鲜西海岸北上,6
月到达海洋岛渔场索饵至8月。50~60年代,黄海、渤海竹■鱼资源比较丰富,是
春、夏渔汛的主要捕捞对象。1958年产量9974吨,1960年降至4000吨,此后,资源
锐减,1962年以后,黄渤海区竹■鱼几乎绝迹。
  ■(俗称离水烂、鲅鱼食) 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体小细长,稍侧扁,腹
部近圆形。喜栖于水色澄清的海区,东海、黄海、渤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区的
洄游鱼群大致分两支:一支从4月下旬到5月上旬游向海州湾、胶州湾、乳山口外、
靖海湾外直到石岛沿岸水域产卵;另一支自外海向北洄游,4月下旬~6月下旬分布
在荣成以东和半岛北部近岸水域。5月间鱼群密集于烟威近海,5~6月密集于辽东
半岛北部。此鱼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仅烟台、荣成、威海3市县用定置网捕捞,其
余多作兼捕对象,因年产量很不稳定而未列入渔业统计。据对烟台、威海、石岛三
个渔港1965-1982年收购量分析,此鱼常年产量约200~350吨。
  小黄鱼(俗称黄花鱼、小黄花) 属温水性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鱼体延长
侧扁,尾柄较短,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成鱼体长20厘米左右。黄海、渤海均
有分布,山东半岛沿岸的莱州湾、乳山渔场及海州湾、渤海湾均有其产卵场。60年
代以前,黄海、渤海小黄鱼资源丰富,是荣成至利津沿海各县的主要渔获对象,全
省常年产量2万余吨,1957年曾创3.1万吨的年产最高纪录。山东省小黄鱼产量约占
全国小黄鱼总产量的50%以上。自1961年小黄鱼资源逐年减少,黄海、渤海区年总
产量由50年代的十数万吨下降到三四万吨。70年代,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从1964
年以来,全省小黄鱼产量仅个别年份过万吨,多数年份则为5000~8000吨,1972年
仅623吨,为历年最低产量。
  带鱼(俗称刀鱼、鳞刀) 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黄海、渤海种群带鱼,每年3
~4月由济州岛以西的越冬场向海州湾、乳山湾、烟威近海、莱州湾、渤海湾等海
区作产卵洄游,11月游返越冬场。50年代以前,山东省带鱼年产量万吨左右,在鱼
类产量中居第二位。1955-1957年,黄海、渤海区带鱼年总产量6万余吨,其中山
东省曾达4万余吨。进入60年代,黄海、渤海种群带鱼资源明显减少,60年代后期
已无明显渔场、渔期。此后,山东省主要在冬汛期间至东海渔场捕获带鱼。
  黄姑鱼(俗称铜罗鱼) 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胸侧黄色,背鳍灰褐色,体
延长侧扁。每年3月下旬,鱼群离开济州岛和小黑山附近的越冬场分两支北上,一
支到乳山、海阳一带,5月至海州湾产卵,6月后分散索饵,秋季逐渐游返越冬场;
另一支4月上旬到达石岛东部,经荣成近海绕过山东高角,于4月下旬或5月初进入
渤海,秋季逐渐向深水移动,莱州湾较密集,10月渐次出海峡,11月到达荣成外海,
12月各路鱼群向南游回越冬场。60年代以后,辽东湾、渤海湾黄姑鱼资源数量急剧
减少,莱州湾自70年代呈下降趋势。黄海、渤海区黄姑鱼的渔获量,1971年1.4万
吨,1979年降为5000吨。山东省产量约占海区总产量的70%左右,1985年全省产量
4065吨。
  鳕(俗称大口鱼、大头鱼) 属冷温性鱼类,栖息于水深50~80米海域,主要分
布于黄海北部。产卵场在石岛以东及东南海区,产卵期在每年2月。鱼群于每年4月
北上,5月越过山东高角,5~6月主要分布在海洋岛以南及东南海区,7月,鱼群沿
东经123°30′线南下,广泛分布于烟威渔场和石岛南部渔场。全年有两个渔汛:
冬汛12月~翌年2月,主捕生殖群体;春汛4~7月,捕捞索饵群体。鳕具有生长速
度快、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分布广、食性杂等特性。建国以来,全省常年产量
2000~3000吨,1958年407吨,为最低年产量,1972年产量1.5万吨,为历年最高水
平,1985年产量降至1642吨。
  真鲷(俗称加级鱼、嘉■鱼) 为中国名贵海产鱼类。体呈长椭圆形,侧扁,通
体淡红色,以体长12~28厘米、体重500~1000克者居多,最大个体长50厘米以上。
山东省沿海所产真鲷属黄、渤海群体,以海州湾、莱州湾、石岛3个渔场为主要渔
区。渔汛在5~6月和9~10月。清代的省志和沿海府、县志中均有记载。荣成县有
一以此鱼命名的村庄叫嘉■汪。1914年全省年产量2500吨左右。30年代常年产量为
1600余吨,占当时全国真鲷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以青岛最多。自1914年以来,
日本大批汽船长期在山东半岛近海酷捕,使真鲷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秋,日
本渔船退出山东省近岸渔场后,真鲷资源有所恢复。1951-1959年,渔获真鲷以4
~5龄为主,全省年产量1200~2600吨,1960年降到468吨,1979年降到22吨,1981
年后已形不成渔汛,年产量降到10吨以下,兼捕的真鲷以1~2龄居多。
  绵■属冷温性底层鱼类。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其越冬场主要在海州
湾、石岛外海和烟威外海的深水区,以石岛外海较为集中。春季向近岸浅水移动,
渤海三湾、海洋岛以北沿岸、山东半岛沿岸、海州湾至长江口皆有分布;夏、秋季
在近岸浅水区活动;秋末冬初移向越冬场。70年代以来,群众渔业逐渐对石岛渔场
及黄海中南部的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1975-1977年,年产量2万余吨。由于捕
捞强度太大,严重损害幼鱼,资源量下降,70年代末,年产量降至万吨左右。进入
80年代,实行伏季休渔后,资源量有所恢复,年产量回升到1.5万吨以上。
  比目鱼 属近海温水或冷温性底层鱼类。鱼体甚侧扁,成鱼身体不对称,两眼均
位于头的一侧(左鲆、右鲽)。黄海北部和渤海均有分布,以黄海较多。每年4月,
鱼群自深水向浅水进行产卵洄游;7~8月,沿岸水温增高,鱼群向深水稍作移动;
11~12月,鱼群继续向深水区移动,到北纬34°~37°、东经122°30′~124°30′
范围内越冬。黄海和渤海区比目鱼类主要有牙鲆、油鲽、高眼鲽、黄盖鲽、木叶鲽
和半滑舌鳎经济价值较高。比目鱼资源变化较显著。50年代以前,群众渔业对比目
鱼类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60年代,机动渔船拖网迅速发展,捕捞强度骤增,年产
量由1955年以前的0.5万吨以下增加到1.6万吨(1960年);之后,很快出现捕捞过
度征兆,年产量又下降到6143吨(1963年);1971年,产量增回升到1.8万吨;
1979年产量又大幅度下降至0.4万吨;1981年后一直在2300~3600吨徘徊,网次产
量20公斤左右,捕捞过度迹象明显。
  梭鱼 为近岸浅水鱼类,山东省近海均产。渔场以渤海湾内的塘沽外海较为集中。
每年12月,水温降至6℃以下时,由近岸浅水区游至湾口或沿岸深水处越冬,此时
密集成群,行动迟缓,处于半休眠状态;翌年3月中、下旬,鱼群随潮游回近岸内
湾浅水区索饵;4月底~5月初,成鱼离开内湾到湾口近岸产卵;5月下旬产卵后到
河口摄食,直到深秋。黄海、渤海梭鱼资源潜在量约5000吨。全省年渔获量约2000
吨。
  绿鳍马面■(俗称剥皮鱼、面包鱼) 属温水性近底层鱼类。体侧扁,长椭圆形,
鳞细小,体色蓝灰,鳍为绿色。渔获个体多20~25厘米。每年4月,黄海中的马面
■由济州岛至对马渔场一带的越冬场向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洄游;5月中旬到达海洋
岛、莱州湾、辽东湾等渔场;10月以后,鱼群集中于黄海中部深水区;12月游返越
冬场,主要密集区为乳山沿海、辽东湾和莱州湾。每年8~10月,在黄海南部有一
东海洄游来的马面■群体,个体较大,渔获量亦较多,机轮常有6~8吨的网次产量。
历史上,黄海、渤海马面■资源较少,从未形成专捕渔业。60年代初资源上升。自
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国营渔轮的主要捕捞对象,主要渔场在钓鱼岛附近,全
省年产量近2万吨。1981-1985年,年均产量4万余吨。
  河■(俗称廷巴鱼) 属近海肉食性鱼类。山东省沿海有红鳍东方■、假睛东方
■、虫纹东方■等8种,以红鳍东方■品质最佳,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1~3
公斤,背部黑色、臀鳍基部黄红色。河■肉肥腴鲜美,但其卵巢和内脏含剧毒,误
食可致死。其越冬场大致在黄海中部和朝鲜济州岛附近海区。每年3月中旬游向近
岸,经烟威外海进入渤海;4~6月,到达近岸河口产卵,然后在附近索饵;秋季,
随水温下降陆续游出渤海,汇同烟威渔场和海洋岛渔场的河■鱼群南下越冬。60年
代以前,山东半岛近岸河■资源较丰富,当地风网船汛期单船产量一般20~25吨,
高者可达40吨。1968年全省产量276吨,为历年最高。70年代,黄海、渤海河■资
源衰退。进入80年代渐趋稳定,单船年钓捕量一般4~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