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捕捞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2&rec=131&run=13

  (一)渔情测报技术
  1966-1979年,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
洋水产研究所联合对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浅海采用“阶段回归挑选法”、“优选
因子场预报法”进行水温预报,具有简便易行、误差较小、效果稳定等优点;大面
积水温预报不仅为分析渔情和预测中心渔场的位置以及渔期早晚、鱼发状况等提供
了重要的环境参数,而且对海洋学和水产学的其它学科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此成果
1980年获省优秀成果一等奖、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66-1981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
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天津市水产研究所联合连续16年成功地预报了渤海秋
汛对虾的渔获数量,预报准确率达到81.2%。1983年改用多元回归方程进行预报,
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先后为开发海洋岛和烟威秋汛对虾渔场、制订《渤海经济鱼虾
类繁殖保护条例》、确定渤海秋汛对虾捕捞生产的最佳开捕时间和最适捕捞力量提
供了科学依据;对开展对虾放流增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项成果在国内虾类资
源的研究中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对虾渔获量的预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获农
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3年由青岛、烟台海洋渔业公司协助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渔情测报系统技术
的研究。该研究解决了进口微型计算机与国产通讯设备的联接技术,开拓了微机在
渔业上的应用领域,“通信程序”使用灵活方便,达到信息传输的半自动控制;“
渔捞产量专用数据库”提高了资料统计效率,对渔业生产现场指挥和实现渔业科学
管理现代化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二)拖网技术
  1957-195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合作进行了将机轮对拖手
操网改制成轻网快拖网的试验研究,提高了拖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扫海面积,
不仅扩大了捕捞对象、提高了产量,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和缩短了起网时间。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全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12月,由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孙泰昌、王诗关、王敬之研制的对虾一号拖
网通过鉴定。此网具吸取了燕尾网袖、网袖三段剪裁、长天桥、大目囊网以及四片
式网身等国内各种对虾拖网的优点,在不减少对虾产量的情况下可释放大量幼鱼,
对保护水产资源有重要意义,居国内先进水平。此网已在山东、辽宁、河北、天津、
江苏5省4000多艘对拖渔船推广应用。获1979-1980年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
年国家科委农业科技推广奖,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3年8月,由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孙泰昌、田学模、朱清澄研制的鹰爪虾一号
拖网通过鉴定。此网解决了原鹰爪虾拖网吃泥、拉杂物等问题,延长了网具使用寿
命,减轻了劳动强度,捕捞产量比传统拖网增产40%左右。获1984年省科委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同年11月,由沾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魏绍善、
王仁先、曲学忠、刘安成研制的腹洞式毛虾挂子网通过鉴定。该网具网口处腹部开
了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洞,使幼鱼受惊后由此下潜逃逸,设计合理,结构先进。试验
证明,汛期毛虾产量比挂子网提高30%以上,捕获的幼鱼比挂子网减少50%以上。
该网较轻便,易于操作,采用机织网囊,既有利于巡网取鱼,又可提高渔获质量,
颇受渔民欢迎,已在无棣至昌邑沿海诸县推广应用。获1982年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
奖、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三)湖泊网箔捕鱼技术
  1966-1969年,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微山县水产局和微山县南阳公社协助下
进行的湖泊网箔捕鱼试验成功。网箔捅鱼与湖区传统大型定置渔具——竹箔比较,
具有成本低、使用年限长(相同长度成本降低43%,使用寿命超过6年)、产量高
(提高59%)、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同样长度、高度的网箔重量为竹箔的
10%)、延长作业时间(因网箔可随水位的高低而调节网的高度,因此每年比竹箔
至少可延长50天的作业时间)等优点。网箔已成为湖泊捕鱼的主要定置渔具,并在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内蒙、湖北等省、自治区推广应用,习称“迷魂阵”。
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