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变过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80&run=13

〖河道演变〗〖过程〗〖河槽〗:〖主槽〗
东明上界至高村河段为游荡型河道,长56公里,两岸堤距5-20公里, 主槽宽
多在1200-3300米,平滩流量约5000立方米每秒。河道特点是宽、浅、乱,河道歧
流、沙洲多,主槽变动频繁,摆动幅度大,容易发生横河或滚河而冲刷堤防发生紧
急险情。
建国前,该段河道仅有谢寨(李连庄)、渠村、高村与乔口险工,河势多变,处
于自然游荡状态。50年代增建少数险工,左岸有禅房、青庄,右岸有四明堂、黄寨、
霍寨、堡城。1956-1959年两岸先后兴建姚寨、油房寨、林口、周营、河道等12处
护滩工程,再加1958年大水后两岸滩地淤高,因此,对水流的约束作用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多水丰沙,河槽淤积严重,主流线大幅度摆动。1960-1964年,三门峡水
库下泄清水,河槽冲刷下切,1965-1973年,三门峡水库改为滞洪排沙运用,改变
来水来沙分布及过程。中水持续时间拖长,再加生产堤的影响,减少中常洪水漫滩
机遇,加重主槽淤积及河势变化,滩地坍塌严重,不少村庄落河,高滩塌退,主槽
宽浅,游荡加剧。周营至刘庄间10处工程有9处脱河,另出现新险,对防洪、 引水
极为不利。1974年以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这一时期来水来沙条件比较有利,
河道淤积速度减缓。特别是1980年以后来水多,来沙少,河槽转为冲刷。在此期间
按河道整治规划有计划地修建了护滩控导工程,如左岸禅房、大留寺、周营上延、
于林,右岸蔡集、王夹堤、辛店集、老君堂等,使河势游荡受到一定的约束,辛店
集、周营以下流路基本趋向规顺。
高村至阳谷陶城铺河段为由游荡向弯曲过渡型河道,长164公里。两岸堤距1.5
-8公里,主槽宽650-1300米,平滩流量约5500立方米每秒。该河段一方面具有明
显的主槽和弯曲的外形,另一方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游荡性。该段河道虽有险工、
胶泥嘴等河床边界条件,但两岸堤距较宽,河湾有较多的发展余地,河槽平面变形
比较大,有些河湾如密城湾、李桥湾、甘草湾等具有蛇曲弯形。
建国前,两岸仅有高村、刘庄、路那里、国那里、陶城铺、老大坝、南小堤、
苏泗庄、苏阁、杨集等10处险工难以控制河势。因此,该河段1949-1959年河势变
化较大,1958年大水后变化尤为显著。于林、王密城、旧城、杨庄等河湾发育坐深,
呈蛇曲或“S”、“Ω”形弯。李桥湾顶逐年下移,以致苏阁险工脱河, 以下河段
相应发生一系列河势变化;由于永乐滩淤泥嘴被冲掉,1959年南小堤、刘庄险工主
溜大幅度下延,造成刘庄引黄闸脱河,刘庄险工下延形成大抢险。为使刘庄老险工
重新着河,自1960年5月27日开始,在南小堤险工下首出长坝进行截流,于6月3 日
合龙,刘庄险工一度短时间着溜上提,但以后截流坝被冲垮,改为长坝挑水控溜,
终未能挽回颓局。在此时期形成密城湾、李桥湾、旧城(甘草固堆 ) 湾以及龙湾。
1960-1964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下游河道冲刷下切。滩地大量坍塌,
村庄落河,河势出现大的变化。1965年后,三门峡水库改建,下泄泥沙增多,河道
由冲剧变为淤积。这期间两岸虽增建7处险工、2处护滩工程,未能控制河势恶化,
一部分老险工着溜点大幅度上提下挫,甚至脱河另出新险。1965年由于青庄、高村、
南小堤、刘庄相继脱河;至70年代初青庄着河,高村、 南小堤、 刘庄复又着河。
1960年密城湾逐渐得到整治改善,但造成鱼骨村落河,营房、彭楼、桑庄、大罗庄
相继出险,李桥湾大幅度上提下挫。自1966年开始,有计划地对这段河道进行整治,
按统一治导规划,截止1973年,两岸配合相继修建23处护滩控导工程,对变化大的
河湾加以有效地治埋防护,初步控制改善了河势。截止1985年该河段两岸河道整治
工程共47处,工程长度计108.7公里,占河道长度的66.3%, 河势溜向基本得到控
制。
陶城铺至垦利义和庄河段为弯曲性河道,长325公里,两岸堤距0.5-4 公里,
主槽宽300-1000米。平滩流量约6000立方米每秒。该段河道河湾与溜势, 一般比
较规顺,河槽相对稳定。堤距狭窄,最窄处主槽宽仅275米。 右岸平阴至长清河段
为泰山余脉的长平山区,无堤防,有山溪汇入黄河,另有汶河入东平湖经清河门泄
水闸流入黄河。北店子以下至义和庄为工程控制较多的弯曲性河道,主槽基本稳定,
河势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湾内不同幅度的溜势提挫。建国前,虽修有许多险工,但常
有老险工脱河又出现新险,防守处于被动。
50年代初期河势变化较大。特别是1949年汛期大水,中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造
床效应显著,主流变化很大,滩地严重坍塌,先后有40余处险工溜势大幅度下延,
9处老险工脱河,同时发生不少新险,大量险工埽坝不断出现重大险情, 昼夜抢护
达40多天始转危为安。当时,章丘土城子至济阳小街子河段,右岸大量坍滩,引起
左岸济阳朝阳庄、罗家、沟头、葛家店、张辛庄、小街子等多处险工发生连续不断
河势下延,造成长达3公里的临堤抢险。博兴麻湾、利津王庄、 垦利前左等险工,
也都因河势变化而进行规模较大的抢险。齐河水牛赵至南坦险工之间,因河势变化
使红庙村坍滩落河,小庞庄串沟分流,又经1954、1957两年汛期大水冲刷,串沟扩
大、加深,1957年8月1日大河由此夺流改道自然裁弯,齐河索袁徐险工全部脱河,
南坦险工溜势下延,防守负担加重。
60年代,三门峡水库运用及改建,采取不同方式下泄水沙,改变了下游原来的
来水来沙分布与过程,中水时间延长,来沙系数一般变大。陶城铺以下河段,也有
些险工与护滩工程发生溜势下延变化。
70年代,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变异及河道控制工程进一步增建加强,控溜效应加
大,河床虽仍有淤积,但大部分河段河势基本稳定。1981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较
为有利,连续几年水多沙少,河道由淤积变为冲刷,艾山、泺口站1985年汛未主槽
平均高程恢复到1975年的状况。刘家园以下河道,因受河口清水沟改道以后演变的
影响,已与1970年前后的主槽平均高程接近,滩槽高差增大1~2米,主槽深泓点摆
动距离继续减小,中水河槽仍基本固定。
义和庄以下河段长72公里,两岸堤距上段小,下段稍大,在3公里以上, 主槽
宽700-2000米,平滩流量约5000立方米每秒。该段河道控制工程较少, 河势受河
口影响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