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河道整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78&run=13

〖清代〗〖河道整治〗
1855年(清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至1875年(光绪元年)20年内,黄河自口门至张
秋150余公里没有固定的河道,漫流的洪水宽达10-35公里,而深度不过3米左右。
北面冲击金堤、南面灌入沮河,还有串入曹、单等5县的多股。黄水到处泛滥, 支
汊纵横,水流宽广。自1862年(同治元年)沿河两岸居民为防灾自卫先后修起民埝,
至1878年(光绪四年)东坝头呈陶城铺河段,民埝逐渐连贯,两岸大堤筑成,黄河始
被约束于两岸堤防之间。
黄河在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后,河道演变情况与张秋以上不同。大清河本济
水故道,它是一条窄深弯曲的地下河,清代为运盐河,上源为汶河。1877年( 光绪
三年)《黄河图》载:“大清河旧时宽仅十丈,深仅数尺。”黄河夺大清河后, 来
水漫溢两岸,沿河州县到处汪洋一片。自同治初年至光绪初年,大清河被迅速冲宽
刷深,过洪能力增加,河道发展为“崖高水深”。1873年(同治十二年)直隶总督李
鸿章奏:“大清河原宽不过十余丈,今自东阿鱼山下至利津,河道已刷宽半里余,
冬春水涸尚深二三丈,岸高水面又二三丈,是大汛时河槽能容五六丈矣,奔腾迅疾,
水行地中”。(宣统1《山东通志·河防志》卷122,3412页,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出版)自1875-1884年(光绪元年至光绪十年),大清河由冲刷转向淤积, 由窄深
的地下河逐渐向地上河转变,河患增加。1882年(光绪八年)历城桃园决口后,官府
迫切感到需要修筑堤防。1883年(光绪九年)游百川、陈士杰奏:“拟亟筑缕堤,借
资保障,以安民心”。(宣统1《山东通志·河防志》卷122,3421页,1934 年上海
商务印书馆出版)1884年(光绪十年)山东新筑黄河两岸长堤告竣, 于是形成了上宽
下窄的特征。

〖河道整治〗是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治河专家,多主张在黄河下游以固定中水河槽为
主线整治河道。由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种种原因,以及黄河自身的复杂因素,控制
中水河槽,整治河道长时期并未能实现。〖建国后〗,开始在泺口以下有计划地试
办〖护滩工程〗及在重点河段进行固定中水河槽的控导护滩工程实验。同时,在滩
区截治串沟、堤河,以护滩工程密切配合险工进行河道整治,由下而上,逐步开展。
至1985年,自东明上界至高村河段基本上完成了整治工程布点,河势溜向开始有所
控导;高村至陶城铺河段,大部分河弯主流基本得到控制;陶城铺以下河段河势基
本稳定。已建的护滩〖控导工程〗,达到了护滩保堤、控导主溜、稳定河势的整治
目的,在防洪、涵闸引水、滩区生产及航运方面发挥了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