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73&run=13

〖险工〗是黄河堤防的一部分。在经常靠河的堤段,为防御水流冲刷堤身,依
托大堤修建的防护工程,称为险工。建国前,历代治河修建险工无统一规划,多数
险工是在河势突变出险的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局部堤段的安全抢修而成。由于工程
布局不够合理,常因溜势突变,造成老险工脱河、猝生新险,抢护不及,大堤被冲
决。
〖埽坝〗是险工的主体建筑物,亦称坝、垛、护岸,简称坝岸。埽多用于护岸,
坝兼有挑溜外移、顺导河势的功能。历代险工修防多以〖埽工〗为主。埽工是以薪
柴(秸、柳、苇等)土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的一种水工建筑物,在治河中发挥了重
大作用。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汉代已开始用埽工堵口。至宋代卷埽有较完整
的做法,后一直沿用至明朝。1753年(乾隆十八年),大学士富勒赫在堵复铜山县张
家马路决口时,开始用兜缆软厢(顺厢)法进占,合龙仍用卷埽。这种埽工修做方法
对临时紧急抢险及堵口截流很有效。比卷埽灵便省工,使用秸料可以就地取材,施
工快,能在短时间内作成大体积的埽段,是筑埽方法的一大改进。至嘉庆、道光年
间各项护岸、堵口工程多改用顺厢埽。此后,为节省材料和投资,又将卷埽改为推
枕丁厢,卷埽日渐不用。清朝以前,作埽的材料主要用柳。1724年(雍正二年),河
南布政使田文镜开始改用秸料作埽,直到建国初,作埽都以秸料为主,并以柳石护
根。
〖秸埽〗在治河中长期用于护岸和堵口,特别是当河势发生突变,大溜冲刷堤
岸,用于紧急抢险,效果显著。其缺点是体轻易浮,容易腐朽,修理勤而费用较多,
不适用于永久性工程。秸埽因坡度陡立往往因大溜淘刷、埽体墩蛰,造成巨险。乾
隆后期开始在埽前散抛碎石护根以巩固埽体。
〖秸埽修筑方法〗
荷泽朱口埽工
1835年(道光十五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提出发展砖工代替抛石护埽的建议。
实践证明用砖筑坝和护埽根有一定成效,但不如用石工有一劳水逸的效果。现河道
的险工是随着新河道形成筑堤后而修建的。当时修筑险工,一是因河势变化,紧急
出险抢修而成,二是堵口合龙后筑坝形成险工。陶城铺以上最早修建的是高村险工,
始建于1881年(光绪七年),其后是路那里、陶城铺、国那里、刘庄。民国时期建苏
泗庄、苏阁、杨集3处险工。陶城铺以下最早修建的是白龙湾险工,始建于1857年(
咸丰七年)。1888年(光绪十四年)河道总督吴大 建议筑石坝以代秸埽,抛石护基,
“其效十倍埽工”。山东中游近山的险工首先推行。1890年(光绪十六年)以前,先
后修建有杨庄、簸箕李、梯子坝、路家庄、河套圈、大王庙、南坦、于庄、程官庄、
葛家店、阴河、韩刘、官庄、谯庄、王庄、赵庄、泺口、傅家庄等险工。1899年 (
光绪二十五年),陶城铺以上南北岸有险工14处,中游南岸近埝处有险工23处, 北
岸自长清官庄至利津盐窝有险工54处,共计91处。此后由于河势变化,老险工脱河
成为平工,平工着溜添筑新险,截止1938年,山东黄河共有险工128处, 各种埽坝
2223段,其中陶城铺以上为8处。
1938年6月~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后黄河夺淮入黄海,山东黄河断流9 年,
堤防险工遭受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