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国后三次大修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58&run=13

〖建国后〗〖修堤〗
建国后,在“宽河固堤”的方针指导下,山东黄河两岸堤防,根据河道不断淤
积抬高和不同时期的防洪标准,曾三次大规模修堤。截止1985年培修临黄大堤803
.4公里、东平湖堤132.4公里、北金堤83.4公里、南北岸展宽堤76.4公里、 河口堤
63.6公里、大清河堤37.7公里,总长1196.9公里,修做土方2.59亿立方米,用工1
.47亿个工日,投资2.98亿元。

(一)〖第一次〗大修堤
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复堤的基础上,于1950年开工。南岸东明至梁山、北岸濮县
至东阿堤防,由平原河务局所属菏泽、聊城修防处组织施工;南岸济南、北岸长清
以下堤防,由山东河务局各修防处、 段组织施工。 根据黄委会确定的“以防御比
1949年更高的洪水为目标,加强堤坝工程,大力组织防汛,确保大堤不准溃决”的
要求,由各局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工程标准。平原省堤段工程标准是:堤顶高出1949
年洪水位1.5米,卡水地区高出1.8米,堤顶宽7~9米,金堤顶宽10米,背河边坡1:
2不变,加高部分为1:3临河边坡1:3。山东省工程标准是:堤顶超出1949 年洪水
位1.5米,堤顶宽一般6~7米,堤身坡度临河1:2.5,背河1:3。
1951年1月黄委会召开第一次委员会,确定1951 年的治黄方针和任务是:“继
续加强堤防,巩固埽坝,大力组织防汛,在一般情况下,保证陕州流量18000 秒立
方米不生渍决”。根据上述任务,平原、山东河务局修订了培堤标准:平原堤段堤
顶高出1949年洪水位2-2.5米,顶宽9-11米;山东堤段堤顶超高, 南岸济南至高
青为2米,滨县以下为1.5米,堤顶宽平工7米,险工7-10米。
1952年11月平原河务局撤销,菏泽、聊城修防处所辖堤段和濮县以下金堤共长
380.8公里划归山东河务局。1952年工程标准改为防御泺口流量8500 立方米每秒洪
水。堤顶一律高出1949年洪水位2米,顶宽7-10米。堤顶和大堤临背堤坡不足者,
按标准加修,背河渗水严重的险工和士质较差的堤段加修后戗。
1953年以帮宽堤身为主,先将北岸自长清潘庄至惠民归仁险工计160公里, 南
岸自济南田庄至齐东马扎子计120公里的堤身按加高0.5米只做帮宽部分,一般帮宽
2.75米。险工堤段比平工堤段多帮宽2.0米。北岸归仁以下, 南岸马扎子以下以修
做后战戗为主。
1954年洪水及王庄凌汛决口,暴露了黄河堤防的问题和弱点。1955年黄委会确
定继续培修加固堤防。1957年根据艾山以上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的情况,重点培修加
固菏泽临黄堤、聊城北金堤和下游堤段。
山东黄河第一次大修堤到1959年基本完成,共投入劳力4639万工日,投资4293
万元,修做土方7657万立方米,完成防御泺口站85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
提高了大堤抗洪能力。1958年出现花园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 在大堤大部
出水1.0米左右、个别堤段水与堤平的情况下,战胜了大洪水。

(二)〖第二次〗大修堤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下游堤防一度失修。三门峡水库改建为以
滞洪排沙为主后,加重了下游河道的淤积。为加强堤防的抗洪能力,1962年黄委会
确定,“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标准,以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目标”,
开始进行第二次大修堤。山东堤防按照上述标准,位山以上堤防按孙口流量 16000
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超高2.5米培修,位山以下按艾山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排洪标
准超高2.1米培修,分年完成临黄堤和北金堤培修加固, 并继续整修加固东平湖水
库围堤和大清河堤防。
1964年山东河务局根据位山枢纽破坝恢复原河道排洪及河道淤积情况,对各河
段设防水位和培修标准作了补充和修订。堤防工程培修标准为:菏泽至艾山两岸绰地形测量。1964年根据三门峡水库拦洪
后出现的新情况及石油生产的需要,建立河口水文测验队,配备克凌一、二号机船,
并调整了测验项目,滨海区测验全面开展。其测验方法、项目等均参照了《海洋调
查规范》、《水深测量规范》等。

〖滨海区〗〖水深观测〗〖观测方法〗
滨海区水深图(水下地形)测量及固定断面水深测量,1964、1966年近距离时采
用岸标三标两角法定位,远距离使用测轮航速航向粗略定位,测深则使用回声测深
仪。1968年定位使用无线电坐标仪。1973年后使用无线电定位仪,配合岸台定位,
回声测深仪测深。滨海区水深图测验时间,根据黄委会颁布任务书执行,在不进行
水深图测量年份,施测固定断面水深。

〖观测方法〗
〖滨海区〗底质调查及水下〖淤泥么重〗测验,按《水文规范》泥沙部分进行
颗粒分析。淤泥么重测验,1965年采用晶体管辐射量度计测定,施测范围为河口门
附近40-50公里范围内浮泥区。

〖海流观测〗〖滨海区〗〖观测方法〗
〖海流测验〗,1959、1960、1964年,在浅海区内大体均匀布置测站进行周日
连续观测。1965年在口门外布置由3个断面组成的封闭断面,每断面布置2~3 站进
行周日同步连续观测。1966年后在套儿据黄河下
游出现的河道淤积加重,排洪能力降低,河势摆动加剧,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新情
况,提出了下游治理措施意见。首先大力加高加固堤防,并抓紧完成齐河、垦利展
宽工程,确保凌汛安全。经国务院同意批转各省实施。
1974 年黄委会根据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精神, 制定《黄河下游大堤近期 (
1974-1983年)加高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确定以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
水为设计标准,确保不决口,并拟定黄河下游近期(1974-1983年)设计防洪水位、
流量表(见表3-1)。根据上述任务与标准,原设计李连庄以上大堤超高3.0米, 李
连庄至艾山超高2.5米。1981年6月黄委会将大堤标准改为高村以上超高3.0米, 高
村至艾山超高2.5米,大堤顶宽艾山以上平工9米,险工11米;艾山以下平工7-9米,
险工9-11米。临背河边坡,艾山以上1:3,艾山以下临河1:2.5,背河1:3。大堤
浸润线按平工1:8,险工1:10考虑,不足者加修戗台。1974年9月9日, 山东河务
局对近期防洪标准又作如下规定:大堤北岸豆腐窝至泺口枢纽一段,顶宽由9米(平
工)至11米(险工)改为8-10米,超高及边坡标准不变。根据上述标准,安排1974-
1980年完成上界到李连庄超高3米,李连庄至艾山超高2.5米,艾山以下按超高1. 1
米的小标准修做;1981-1985年完成艾山以下超高2.1米的大标准。1976年,沿黄6
地(市)共动员39个县45万多人、22万辆胶轮车、1500多台拖拉机参加施工,完成培
堤土方4100万立方米,其中临黄堤3417万立方米,是第三次修堤工程中规模最大、
完成土方最多的一年。
第三次修堤工程共动员170个县次、150万劳力、5000台拖拉机参加修堤施工,
共投入6700.4万工日,总投资18863.9万元,完成土方12753万立方米。到1985年底,
临黄堤除尚未改建的涵闸缺口和个别堤段差0.2到0.5米不够高度暂不加高外,其余
堤线全部按1983年设防标准完成加高培厚任务。

表3-1 〖黄河下游〗1974-1983年〖设防水位〗、〖流量〗表
图堤防培修

表3-1黄河下游1947~1983年设防水位、流量表
┌───┬─────────┬─────────┬────┐
│站名 │桩号 │流量(米3/秒)│水位(米)│
│ ├────┬────┤ │ │
│ │左岸 │右岸 │ │ │
├───┼────┼────┼─────────┼────┤
│花园口│94+810 │9+888 │22000 │96.80 │
├───┼────┼────┼─────────┼────┤
│夹河滩│204+690 │122+500 │21500 │77.98 │
├───┼────┼────┼─────────┼────┤
│石头庄│17+113 │172+390 │21200 │70.06 │
├───┼────┼────┼─────────┼────┤
│高村 │55+000 │207+900 │20000 │65.42 │
├───┼────┼────┼─────────┼────┤
│苏泗庄│80+844 │239+950 │19400 │61.38 │
├───┼────┼────┼─────────┼────┤
│邢庙 │123+057 │272+965 │18200 │57.00 │
├───┼────┼────┼─────────┼────┤
│孙口 │163+750 │323+750 │17500 │52.47 │
├───┼────┼────┼─────────┼────┤
│陶城铺│5+900 │(山) │11000 │47.38 │
├───┼────┼────┼─────────┼────┤
│艾山 │30+500 │(山) │11000 │45.21 │
├───┼────┼────┼─────────┼────┤
│泺口 │137+500 │29+800 │11000 │35.52 │
├───┼────┼────┼─────────┼────┤
│利津 │318+171 │211+400 │11000 │17.39 │
└───┴────┴────┴─────────┴────┘

图3-1 三次大修堤横断面图
(杨集)300+000南岸
(盖家沟)34+000南岸